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

来源: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1-11-2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攀枝花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攀枝花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区域性体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明确“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四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结合攀枝花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攀枝花市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体育产业亮点明显突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体育在构建“和谐攀枝花”的独特作用日益明显。全市体育事业发展在全省居于中等水平,在川滇交界区域处于先进列。

一、社会体育蓬勃开展

群众体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新格局,初步建立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07年,成功举办攀枝花市第五届运动会,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2010年,攀枝花市圆满承办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19金、12银、13铜的好成绩。充分利用节庆假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突出打造长江漂流赛、红格山地自行车赛、重阳节登山、元旦越野赛等“假日休闲健身”特色品牌,每年参加全市有组织的全民健身竞赛、展示活动达10万余人次。全市各级体育协会及行业体协达到90个,各级各类健身辅导站331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91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3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15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58人;五年共培训各类体育骨干2000余人。全市拥有“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3个,“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4个,西区金沙滩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活动户外基地”。“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连续获得全国、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称号。

二、竞技体育成绩斐然

坚持以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业余训练工作思路,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建立起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覆盖全市的金字塔式的儿童、青少年业余训练项目网点;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13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21所。精心组织参加四川省第十届、第十一届运动会,共取得53枚金牌、54枚银牌、54.5枚铜牌好成绩,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参赛目标任务。注重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9名,为省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3名;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获得全国以上比赛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5枚,获得省级比赛金牌82枚、银牌93枚、铜牌92.5枚。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攀枝花市体育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被中国举重协会、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举重项目);被中国垒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垒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垒球项目);攀枝花市体育中学、仁和区业余体校、米易县业余体校被四川省体育局命名为“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荣获国家二级以上等级称号的运动员297名;荣获国家二级以上等级称号的裁判员226名。

三、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发挥攀枝花的自然、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思路,创新体育产业开发工作方法,有力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彩票宣传营销成效明显,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人均购买量列全省第二;体育用品经销市场活跃,体育器材、服装等商家达307家;健身行业正在兴起,休闲健身娱乐场所达30家;“冬训”服务业发展迅速,每年引进10余支国际、国家、省、市体育运动队伍到攀比赛、训练;赛会经济不断繁荣,引进举办了全国垒球锦标赛、全国乒超联赛、全国甲B篮球邀请赛、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国际摔跤邀请赛等国家或国际级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体育设施较大改善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投入力度,增强全市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大力推动重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投入2800余万元建成民族体育馆、网球场和塑胶篮球场;引资建成四川省飞碟竞训基地;引进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已于20097月开工。着力打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市,建成396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市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均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目标。加快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建设步伐,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在城市社区、农村等配送安装全民健身路径累计达160套,极大改善社区居民健身设施。各县(区)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成一批文体活动广场,其中,仁和区、米易县建成综合体育中心,盐边县建成“雪碳工程”。截至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十五”期间0.59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至1.079平方米。

 

第二章  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事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攀枝花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可贵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客观要求加快体育发展。

体育与和谐社会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体育事业是提高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构建“和谐攀枝花”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也为体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体育政策为体育发展提供保障。

新世纪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省政府颁布了《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并实施,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四个倾力打造”对体育提出更高目标。

当前,全市上下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目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攀枝花“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务必树立信心、抢占先机,攀枝花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处在川滇交界区域领先地位,与新的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

(四)攀枝花经济快速发展为体育增强后劲。

近些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长足进步,体育事业不断繁荣。攀枝花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和健康需求与日俱增;政府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实现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作为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攀枝花市体育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新时期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总体上,体育发展水平与我市在全省所处的经济地位、发展速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仍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体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应加强空间布局研究;总量不足,应加快建设;利用不够,应加强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均体育健身场地、体育人口比例以及国民体质与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相匹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合理、指导水平不够高。

(二)竞技体育方面。“体教结合”业余训练模式和“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还不健全,作为“龙头”的市体育中学训练设施还不完善,作为“龙身”的区县业余体校和作为“龙尾”的传统项目示范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业余训练工作还有待加强。

(三)体育产业方面。现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缺乏产业政策支撑,体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品牌效应还未形成,群众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还不强。鼓励社会资金兴办体育产业的机制还未形成,“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体育设施方面。由于城市规划、旧城改造等因素,部分群众体育设施用地被挪用或挤占。市级缺乏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县(区)除米易县外,其他县(区)还没有按国家规定建成“四个一工程”;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受规划滞后、场地不足、监管缺位等因素制约,导致社区体育设施与群众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场地设施的城乡发展水平和主城区与社区发展水平不平衡,未形成“多点式”的布局。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实现体育文化大繁荣,为建设川滇交界区域体育强市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原则

“十二五”攀枝花市体育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一)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原则。

(二)适度超前、精心筹划原则。

(三)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原则。

(四)创建品牌,产业突破原则。

(五)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形成“一核五心多点”的体育发展布局:“一核”是指位于中心城区的市级体育中心(炳一区);“五心”是指人口集聚的五大片区体育中心:东区体育中心(炳三区体育公园),西区体育中心(清香坪),仁和区体育中心(仁和镇),米易县体育中心(攀莲镇),盐边县体育中心(红格镇);“多点”是指分布城区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乡镇体育活动中心,为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川滇交界区域体育强市打好基础,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在川滇交界区域处于领先地位。

(二)具体目标。

1.社会体育。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人口达到50%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人;积极组织参加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四川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川省第八届残运会,四川省第三届特殊奥运会,第六届、第七届全省老年人运动会。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居全省先进行列。

2.竞技体育。项目在训人数达2000人;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创建省级传统项目示范学校5所;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40人;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

3.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彩票销售收入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培育、打造1-2个体育旅游品牌;引进承办5次以上次国家、国际级高水平体育赛事。

4.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配送安装全民健身路径与全市社区总数之比由“十一五”期间的2.5:1增加到4:1;打造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乡镇”;新建攀枝花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改扩建攀枝花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学竞训设施;各区县新建一批体育设施。

5.体育文化。倡导“运动 时尚 健康”体育文化生活理念;创建载体、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宣传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品牌。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体育发展软实力明显增强。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社会体育

(一)实施全民战略,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着力改善群众体育健身环境,努力构建健身组织、健身指导、体质测试、健身培训、健身宣传“五位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营造浓厚健身氛围。一是加大群众健身组织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县(区)的体育总会和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完善充实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学校、企业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健身组织;重点抓好各类体育协会的建设和监管工作。二是加大群众健身指导工作力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断加强对城市社区、农村、企业等各类体育健身辅导站点、各类体育健身队伍进行业务指导。三是加大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力度。加强群众体育健身科研工作,配备先进的国民体质测试设备,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定期发布国民体质测试评价报告,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1000人次。四是加大健身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健身骨干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社会体育培训班3-4期,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50人次;每年举办体育健身骨干培训班10余期,培训体育健身骨干1000人次。五是加大健身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花钱买健康”的意识,科学引导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二)拓展活动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身活动。

坚持举办四年一届的攀枝花市运动会,争取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做好“十三五”期间申办省运会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县(区)开展举办运动会;重点打造、包装“8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元旦越野赛”、“风筝节”、“山地自行车赛”、“龙舟赛”、“社区体育节”等有特色、有主题、成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节庆假日体育活动品牌;认真组织参加四川省和国内外组织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按照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群众性、系列化、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活动。健身活动体现“以人为本”,适合各类人群,将社区居民吸引到科学健身活动中来。每年向社区推荐1项以上健康、有益、新兴的群众健身项目,倡导市民经常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科学化、普及化。

(四)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体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村体育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重要活动载体,把发展农村体育作为构建“和谐乡村”的重要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独有作用。加快建设以乡镇重点、以村组为基础、以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农村体育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农村体育活动,重点突出农村特色,注重打造“农字”品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载体作用,重点打造农民运动会、农民趣味体育活动、农民篮球赛、农民乒乓球赛等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品牌。

(五)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以社区为补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青少年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社区体育工作将其纳入工作计划。坚持推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

(六)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和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体育。

进一步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和老年人、残疾人、妇女、职工等各类人群体育事业,积极引导其科学健身,努力为其参加健身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市、县(区)举办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单项群众竞赛充分考虑参赛人群的多元化,充分保障各类人群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健身权利。

二、竞技体育

(一)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优秀教练队伍,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

竞技体育以“选材”为重点,以建设优秀教练员队伍为抓手,以选拔、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建立健全教练员的选拔、聘用、流动、学历教育、资格认证、职称评聘等机制;选拔优秀教练员施教上岗,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练员培训,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良,注重科学训练、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教练员队伍;采取“校地合作”的方式,与体育高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建立体育专业硕、博流动工作站,引进高级体育运动专业人才,提高竞技体育“选材”、训练、管理工作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积极为四川省和国家选拔、培养、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让更多从攀枝花走出去的运动员参加全运会、奥运会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攀枝花争光。

(二)发展传统项目,突出优势项目,开发潜优势项目。

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强化运动项目管理。一是坚持发展好传统项目。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工作得失,对棒垒球等传统项目,树立信心、攻坚克难,想方设法破解近些年来部分传统项目发展缓慢、成绩不佳等难题。二是突出发展好优势项目。克服自满情绪,对举重、摔跤等优势项目,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训练管理,坚持科学训练,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三是着力开发好潜优势项目。克服畏难思想,对体操、跳水等潜优势项目,通过纵横对比分析,研究制定潜优势项目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训练计划,逐步开发潜优势项目,适时调整项目布局。

(三)完善业余训练模式,尝试承办高水平运动队。

深化体教结合,完善业余训练体系,改善训练条件,整合训练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提高培养、输送尖子运动员的成才率。重点打造市体育中学——“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将其培育成为全市业余训练的龙头;真正建立起以市体育中学为龙头,以各区县业余体校为龙身,以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为龙尾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加强各县(区)业余体校建设。充分利用攀枝花的气候资源优势,发挥其适合开展体育运动的特色,大胆尝试“省市共建”新模式,开创攀枝花承办高水平运动队或优秀运动队的先河。积极向省级训练单位争取,攀枝花学院承办棒垒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市级训练单位承办举重、摔跤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或优秀运动队。根据四川省体育局幼儿体育基地建设规划,在成功创建攀枝花市实验幼儿园为四川省幼儿体育(体操)基地的基础上,再创建3-4所省级幼儿体育基地(棒垒球、武术、游泳等项目)。

(四)发挥社会体育资源优势,促进业余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开展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整合全市体育场地资源,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加强与县(区)政府、各类学校、企业、团体等组织的合作,为开展业余训练创造更加优良物质条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善有利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场地合作机制,不断改善业余训练软环境。

(五)加强与国内国际体育组织交流与合作。

积极主动加强同国内国际体育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国际体育组织对业余训练工作、竞赛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利用培训、讲座、观摩、考察等方式,学习借鉴市外、国内、国外成功的竞赛训练模式,了解掌握世界高水平体育竞训动态。

(六)开展体育科研,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建设。

积极创造体育科研条件,依靠科学进步、技术创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科研工作重心放在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上,探索、总结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和成才规律,建立青少年运动员跟踪测试档案,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体育高等院校在攀硕、博流动工作站,引进一批高级体育运动专业人才,确定训练科研课题,引进训练科研成果,有效指导科学训练,有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建设。

三、体育产业

(一)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1.体育竞训服务业品牌。充分开发利用阳光资源,瞄准体育竞训服务项目,以米易激流回旋基地、仁和神龙山庄射箭基地、西区飞碟竞训基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为载体,大力引进省、国家和国际运动队到攀开展竞赛和训练。

2.体育用品经销业品牌。通过加强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热”逐步升温,激发市民对体育用品的兴趣,引导体育用品经销业快速发展,鼓励本土体育用品经销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3.体育健身娱乐业品牌。积极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提高广大市民健康意识,推动了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使其规模与产值逐年增加,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供给能力逐年增强,服务项目和内容多样化、大众化,着力打造攀枝花本土体育健身娱乐业品牌。

4.体育培训咨询业品牌。加大体育培训、咨询业的规范管理,推进体育培训、咨询业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积极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攀枝花本土体育培训、咨询业品牌。

(二)开发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项目。

结合攀枝花打造“阳光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线路,突出攀枝花特色、亮点,精心包装特色项目,走“体育、文化、旅游”结合之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积极吸引国内、国际体育爱好者来攀枝花以健身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度假。在东区体育公园开展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健身休闲项目;在西区金沙滩基地开展沙滩排球、户外拓展运动等健身项目;在仁和区利用冬季疗养优势开发疗养与训练、运动相结合的服务项目;在米易县城静水湖面开展划艇、漂流、龙舟等健身项目;在盐边县红格温泉和训练基地开展山地自行车、高尔夫球和各种室类体育健身项目;在利用格萨拉景区开展赛马、户外运动等休闲健身项目。鼓励社会投资开发其它特色体育文化旅游项目。

(三)引进高水平赛事培育竞赛表演市场。

研究探索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改革和完善体育竞赛表演制度;培育和锻炼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队伍,积极开发赛会经济,在积累总结引进承办高水平赛事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引进举办更多的国家、国际级高水平赛;加快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逐步建立健全体育竞赛表演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带动相关的传媒、广告、赞助等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提升攀枝花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优化高中低档并存的健身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培育现有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向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档次的健身服务需求。以市体育场、体育馆、民运馆、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一般经营性体育健身场馆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以及社区健身场所为依托,形成布局较为合理、中低档次并存,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健身服务体系。

(五)进一步整合开发社会体育产业资源。

体育系统立足自身、挖掘潜力,合理开发现有体育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好市体育场、市体育馆、市民运馆、市游泳场以及“冬训”基地等体育产业资源,加强管理维护、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生存能力;与此同时,注重整合体育系统外部的体育产业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等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开发好全社会的体育场馆、体育人才、体育技术、体育经销等资源,积极推动体育产业本土化、社会化。

四、体育设施

(一)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发挥现有资源最大效益。

搞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体育健身设施体系。体育系统的体育设施充分发挥群众健身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体育产业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扩大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方式,向群众提供服务,为群众健身提供条件,提高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贯彻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居住区体育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保护等职能,尤其是在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过程中,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与规划部门联系和沟通,发挥好监管作用。结合冬春疗养度假区建设,配套适当的适合到攀春疗养度假的外地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对相关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开发商履行职业行为和社会责任,确保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规范。

(三)加大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一是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投入体彩公益金购置全民健身路径安装到城市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路径数量与全市社区总数之比由“十一五”期间的2.5:1增加到4:1二是建设攀枝花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有力推进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项目,新建成室外网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健身房等老年健身设施。三是建设攀枝花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以高水平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攀枝花市体育中学为依托,建设攀枝花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新建教学综合楼,改建棒垒球场。协助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建好红格训练基地。加强工作协调,积极提供支持,全面建成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五是努力争取更多的体育竞训基地落户攀枝花。加大宣传攀枝花气候、果蔬等适合运动训练的资源优势,积极向四川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争取更多的竞训基地落户攀枝花。

(四)加快“三区两县”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各县(区)政府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结合攀枝花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总体规划,做好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一是各县(区)建成国家规定的“四个一”工程。即一个标准田径场、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训练馆。二是打造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乡镇”即选择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群众体育基础好的乡镇建设塑胶运动场、风雨篮球场、室内乒乓球场地等高标准、高档次的农村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三是建设各县(区)综合性体育设施。东区新建攀枝花市体育公园,修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训练场地;新建东华山公园附属体育设施,修建市民健身步道4公里。西区新建全民健身中心,修建一体化、综合性全民健身设施;新建水上运动基地,修建游泳馆、室外游泳区、配套健身设施;新建格里坪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修建市民健身步道等设施。仁和区新建射箭场、游泳馆等设施;修建中坝乡体育公共设施、大河中路街办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米易县新建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建成赛皮划艇码头、船库、赛道等设施;新建县城露天游泳池、垭口镇全民健身中心、白马镇全民健身中心。

五、体育文化

(一)结合市情,准确定位体育文化。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攀枝花体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以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基础,全市正在形成以“运动时尚 健康”为主旋律的生活模式。确定“运动 时尚 健康”为攀枝花体育文化发展的定位。

(二)加强宣传,树立体育文化理念。

积极创建宣传载体、搭建宣传平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舆论宣传,重点引导攀枝花市民树立“运动时尚 健康”的生活观念,形成“运动 时尚 健康”的生活模式。一是开展以“运动时尚 健康”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口号、标识、歌曲征集、征文、摄影展等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对攀枝花体育文化的关注度;二是利用举办市级、省级、国家级体育赛开展以“运动 时尚 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提高国家、省、市体育界人士对攀枝花体育文化的认知度;三是制作以“运动 时尚 健康”为主题的体育文化电视宣传片,通过有线电视信息互传、共享途径,提高周边城市对攀枝花体育文化的认同度。

(三)增添措施,打造体育文化品牌。

打造体育文化品牌要与周边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攀枝花特色;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实行有序打造。一是突出“体育基地”特色,以米易国家级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盐边红格训练基地、仁和神龙山庄射箭基地、西区飞碟射击基地等为载体,打造攀枝花“竞赛训练”体育文化品牌;二是突出“冬季阳光”特色,以冬季户外拓展训练项目为载体,打造攀枝花“冬季户外运动”体育文化品牌;三是突出“休闲健身”特色,以金沙江漂流、山地自行车、高尔夫球、龙舟等项目为载体,打造攀枝花“休闲运动”体育文化品牌。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公民体育健身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科学健身水平。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攀枝花市体育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社会行政和行业管理的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三、法规保障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体育普法宣传和教育力度,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执法管理监督机制,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政策保障

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有关各项现行政策规定基础上,紧密结合攀枝花实际,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并符合发展要求的行业政策,努力推动攀枝花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五、科技保障

全面实施“体育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指导体育实践”的“科技兴体”方针,重点发展体育训练科研和全民健身科研,按照开放、协作的工作思路,积极引进国家和四川省体育科研机构的力量,为攀枝花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

六、人才保障

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后奥运新形势下的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梯队。人才选拔重品行、重素质、重能力,抓好教练员队伍和体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七、经费保障

将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

附件:攀枝花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主要项目表

 

攀枝花市“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主要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完成指标

1

体质测试

购置体质测试专用车

总投资300万元

2

攀枝花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

在市体育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改建棒垒球场

新建5000;改建10000;总投资2500万元

3

攀枝花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新建室外网球场、门球场和室内健身房

室外5200;室内4300;总投资3000万元

4

东区体育公园(乒网羽基地)

新建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基地和服务区、商务区等多功能体育公园

体育基地26000;体育公园占地150亩;总投资40000万元

5

东区东华山公园附属健身设施

修建健身步道4km

总投资500万元

6

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建设一体化健身中心

20000;总投资1500万元

7

西区水上运动基地

新建游泳馆、室外游泳区、配套设施等

60000;总投资15000万元

8

西区格里坪镇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修建健身步道、设施等

45000;总投资2000万元

9

仁和区游泳馆

新建游泳馆

5000;总投资2000万元

10

仁和区大河中路街办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体育设施

1500;总投资200万元

11

米易县游泳池

新建露天游泳池

2000;总投资400万元

12

米易县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新建码头、船库、赛道、配套设施等

2000;总投资1000万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