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1-2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十二五”期间,是卫生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高地,促进攀枝花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四川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人才队伍、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突出,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开局良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技术、医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人口健康质量等“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主要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医疗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末,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2005年的583/10万降到397.35/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为30.68/10万,比2005年下降26.8%;婴儿死亡率为8.8‰以内,比2005年下降46.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38‰以内,比2005年下降44.68%。

  (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支出为44.72亿元,财政投入11.86亿元,占卫生支出的26.52%。人均卫生事业费从2005年的 130.74元增长至“十一五”期末的244.44元,增长86.97%。全市卫生固定资产由2005年的8.75亿增加至“十一五”期末的13.15亿,增长50.28%。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了卫生基础建设投入,完成了151个建设项目,其中市级医疗机构2个、县级医疗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个、村卫生室73个,建设面积23.94万平方米,总投资4.9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3亿元、省级财政资金0.07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2.69亿元。启动了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病监管病房、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3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完成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搬迁。加强设备配置,完成了全市43个建制乡镇卫生院救护车、X光机、超声波、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30余类医疗卫生设备配置;4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了心电图机、B超等11类基本医疗卫生设备;280个村卫生室配置了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等11类基本设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三)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

  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攀枝花市“十一五”城市社区卫生发展规划要求,加快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居民初步形成“预防保健、常见多发病到社区,疑难重症到医院”的就医观念。2006年东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十一五”期末,全市有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已具雏形。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立起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依法行政、综合执法的要求,把卫生执法职能集中,实行综合执法。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各级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医改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等医改文件。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乙肝疫苗补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顺利推进;确定了东区和盐边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区县,努力推进试点工作;确定了市中心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按照市委“四个倾力打造”的要求,在分析本市及周边地区卫生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攀枝花实际,提出了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框架和发展目标。在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着力夯实了卫生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了卫生管理和服务质量。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较为顺利。

  (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24个。已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所,二级医院8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局(所)5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个,采供血机构1个;有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个乡镇卫生院;全市实有病床7321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6.56张。全市有卫生人员1048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979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3424人、注册护士3011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市卫生人员总数的76.12%,每千人卫技人员达7.2人;全市有正高职称人员61名、副高职称人员648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7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名,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省级农村拔尖卫生人才5名,一大批高学历技术骨干已成为各学科带头人。加强了专科护士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在建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在建省级重点专科3个;卫生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50余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步入规范化,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97%,有17个医师培训基地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四川省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近年来,通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卫生人才队伍、重点专科等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十一五”末,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比2005年下降了47%,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制定完善了《攀枝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工作预案,及时正确处理了甲型H1N1流感、麻疹和猩红热等疫情。鼠疫、霍乱、人禽流感、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继续保持零病例。圆满完成了 “5?12” 汶川大地震的援助任务。扎实开展攀枝花“8?30”地震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根据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要求,自2005年起,以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为核心,按照巩固、完善、规范、拓展的思路,围绕基金安全,加强监督管理,在米易县开始进行新农合试点。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新农合框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全市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新农合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全市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50.10万人,有47.8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3.79%。

  (七)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妇幼保健服务得到改善,特别是通过加强妇幼保健网底建设、项目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加强了孕产期尤其是围产期保健。2010年城市和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99.37%和90.99%,有效保证了母婴安全。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0.68/10万,比2005年下降26.8%;婴儿死亡率为8.8‰以内,比2005年下降46.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38‰以内,比2005年下降44.68%,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八)中医药工作上新台阶

  基本建成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药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推进了中医药“进农村、社区和家庭”的“三进”工程,组织实施了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加强了中医药特色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期评审,建成“攀枝花国医馆”。米易县中医院通过了创建“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的中期评审。大力实施“名医”战略,全市有2名中医人员被评为“四川省名中医”;有6名被评为“攀枝花市名中医”。全市90%的乡镇卫生院和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室),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量达39.6%。米易县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仁和区同德镇、米易县丙谷镇、盐边县惠民乡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四川省中医工作先进乡镇”。东区紫荆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四川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

  (九)无偿献血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5年全市的无偿献血人员达到8823人次,首次实现全部血液100%来自志愿无偿献血,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2008年全市无偿献血人次首次突破万人大关,采血量突破300万毫升,连续三年的采血量增幅都在20%以上。由于无偿献血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我市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十)爱国卫生工作成绩突出

  全市共创省、市级卫生单位(社区、村、镇)及无吸烟单位873个,其中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67个、省级卫生村14个、省级无吸烟单位17个,市级卫生红旗单位232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319个、市级卫生乡镇2个、市级卫生社区62个、市级卫生村47个、市级无吸烟单位13个。市区(含东区、西区、仁和区)在2006年通过“四川省卫生城市复查”后,全市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经过3年的努力,2008年7月我市成功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十一)红十字会工作顺利推进

  红十字会工作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5?12” 汶川大地震和攀枝花“8?30”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红十字会充分发挥了社会团体作用。“十一五”期间,红十字会为灾区和灾民共募集了千余万元的救灾资金和物资。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总体上看,全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还与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不适应。城市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依然薄弱,需要下大力气抓好城市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和农村卫生设施的建设。二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卫生应急等机构的设备配置等还不适应需要,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医疗卫生队伍的质和量方面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不相适应,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技人员的配置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卫生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我们在看到全市卫生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也有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攀枝花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卫生各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市级部门等各级各方对卫生事业支持的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医疗卫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为进一步发展卫生事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攀枝花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无疑给全市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卫生工作在服从和服务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为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抓住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机遇,按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的实际,重点解决好事关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问题,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协调、稳步、健康地发展。

  (三)经济社会的进步给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急迫的要求

  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攀枝花周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风起云涌,竞相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攀枝花医疗卫生事业不进则退。通过五年的努力,虽然攀枝花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明显,但其总体水平仍不能满足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比如,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在技术和服务能力上有待提高;中医药的使用发展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又比如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提高,对公共卫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对于以上问题,我们按照市委“四个倾力打造”的发展目标,将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努力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促进全市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全面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和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倾力打造”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城市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注重卫生事业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维护卫生事业服务宗旨和公益性质。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壮大医疗卫生事业。

  4、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中医药。

  5、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从全局出发,既要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要立足当前,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着力解决医疗卫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健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省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增强卫生事业对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2、具体指标

  (1)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5%。

  (2)到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减少产后出血死亡比例。到201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及死亡比例。到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1.5‰以内。

  (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适量增长,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1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0人。按照服务人口、服务范围和预防为主的要求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技人员总量达到省、市编制标准。全市编制床位根据住院情况以及需求逐步增加,至2015年达到9000张。

  (4)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

  (5)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50/10万以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项接种率达90%以上。

  (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

  (7)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设置达100%。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40%以上。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全面完成“十一五”启动的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病监管病房、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等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优化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建设,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健全以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

  完善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建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加强对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指导,保持乡镇及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100%,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直报率100%的目标。做好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麻疹、血吸虫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

  二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到2015年期间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电子指挥系统和“120”紧急救援中心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三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加强市、县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区卫生监督所农村派出机构。加强快速监督检测设备及通讯网络建设、执法取证工具及办公设备等的配置。

  (三)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市、县区两级政府责任,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鼓励社会参与,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加强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与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区域内设置的卫生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加大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和设备装备,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改工作

  稳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责任和投入,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农合,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规定,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要求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预防疾病;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

  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跟踪先进科技技术,适量增加重大医疗设备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力争再建成2所三级医院、1—2所二级医院,再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3个;健全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医院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制度,使每所三级医院与1—2所县级医院,每所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与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所县级医院与1—3所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关系,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对大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指导。着重在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专科建设等工作方面加强指导、加强协调、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大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发挥大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维护群众健康的积极作用。

  (六)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在农村建立健全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乡镇、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妇幼卫生网络;在城市建立健全以区妇幼保健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城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系统规范的市、县、乡镇三级产儿科急救网络,形成产儿科急危重症救治、转运和指挥协调、反应灵敏快捷、运行通畅的急救绿色通道。

  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降消”项目,加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必备的设备,推广适宜技术,提高产科技术水平,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到2015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5%以上,在农村达到90%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好三级预防,做好产前诊断、孕期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全市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到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85%。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B超使用的监管,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

  (七)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坚持继承与创新、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以县中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医科(室)构成的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保健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到201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建设达100%,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40%以上;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米易县中医院建成“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力争建成市级重点中医专科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培养省级名中医2-4人,市级名中医3-5人;培养和吸收引进中医专业人员200名以上。

  (八)坚持科教兴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适当增加总量,全面提高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完善稳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引进人才的用人机制,着力加强卫生管理、公共卫生、高层次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力争卫生系统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达到150名左右;护理队伍大学学历达到800名左右;正高职称人员达到90名左右,副高职称人员达到800名左右。培养国家级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名,培养省级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3名,培养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6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6名,市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20名。

  加强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工作,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到201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95%。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和引导卫生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开展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医疗卫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工作,尤其是面向基层的适宜成熟技术的推广。加大重点医疗卫生科研项目攻关力度,严格执行立项把关、中期跟踪、结题验收制度。

  (九)巩固创卫成果,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并迎接复查。进一步加强在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管理机制。全面开展城市健康状况调查,适时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三年健康城市建设规划。

  (十)加强信息工作,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结合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管理、医疗服务、疾病防控、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远程会诊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搞好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体系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科学管理,建立适应卫生发展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十一)理顺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新建备灾救灾中心

  依法理顺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落实机构、编制和人员,加大县区级红十字会工作力度。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建设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暨“120”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暨“120”指挥平台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与各级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进一步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救治机构等建立信息平台,构建纵向贯穿省、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横向延及乡镇以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网络及数据传输通道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软件平台开发及应用系统建设、指挥中心环境建设及系统集成。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十一五”期间已启动的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病监管病房、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仁和区人民医院和盐边县中医院等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基层和市级卫生基建项目建设。

  1、基层卫生基建项目。

  (1)乡镇卫生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全市43个乡镇卫生院的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

  (2)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按照《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总面积不低于16000平方米。

  (3)卫生监督机构基建项目。5个县区卫生监督所新建或改造业务用房8000平方米。

  2、市级卫生基建项目。

  (1)市卫生局新建市卫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新建面积8000平方米。

  (2)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建门诊医技办公综合楼。新建面积5000平方米。

  (3)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外科大楼和市职业病防治中心。新建面积29500平方米。

  (4)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新建面积38600平方米。

  (5)市卫生监督局新建业务楼。新建面积4000平方米。

  (6)市中心医院建设项目。市中心医院双线路专线电力供应,新建线路11公里;医院双通道及改善周边环境,具体规模待规划测定。

  (7)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建精神疾病稳定恢复期治疗区、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及教学科研培训区。新建面积18360平方米。

  (8)市中心血站新建无偿献血屋2所。每所新建面积120平方米。

  (9)攀枝花市红十字会新建备灾救灾中心(仓库)。新建面积1000平方米。

  (四)重大设备投入项目

  优化配置卫生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结合医疗卫生需求,适当配置CT等大型医疗设备,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六、保障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 落实卫生投入政策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要把卫生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各级政府要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统筹协调。在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卫生支出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发展的投入政策。“十二五”期间,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要不断调整优化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重。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卫生投入政策,确保兑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集中政府行政资源,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工作,整合公共资源,为实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三)转变职能,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和监督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对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的卫生资源,按同等对待原则,进行统一规划、监督、评价,依法加强管理。

  (四)强化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绩效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机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加强卫生新闻宣传工作,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宣传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新成效。积极宣传卫生工作者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的典型事例。要坚守卫生新闻宣传工作思想阵地,发挥好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优势和作用,为卫生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七、“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

  本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县区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根据本规划的原则,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编制本县区、本单位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市对各县区、各单位“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并监督实施。

  (二)评价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开展中期评价工作。评价内容包括: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各项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规划中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研究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实施中的经验,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规划。

  附件:1、攀枝花市“十二五”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其它项目规划表(一)

        2、攀枝花市“十二五”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其它项目规划表(二)

 

附件1

 

 

 

 

 

 

 

攀枝花市“十二五”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其他项目规划表(一)

项目单位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是否新增建设用地

建设规模(M2

计划建设年度

总投资(万元)

投资来源

市卫生局

市卫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

新建

8000

2011--2013

3500

财政投入

市第四人民医院

门诊医技办公综合楼

新建

5000

2011

1165

财政投入

市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大楼

新建

19500

20112013                     

7000

财政投入、自筹

市职业病防治中心

新建

10000

2013--2015

3500

国家专项资金及市财政配套资金投入

市妇幼保健院

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新建

待定

38600

2012-2013

15400

财政投入、自筹

市卫生监督局

业务楼

新建

4000

2011-2013

2000

财政投入

市中心医院

医院双通道及改善周边环境

新建

待规划测定

2013

5000

财政投入

双线路专线电力供应

新建

共计11公里

2012

3000

财政投入

市第三人民医院

1、精神疾病稳定恢复期治疗区

新建

3000

2012

680

财政投入、自筹

2、门(急)诊医技楼及教学科研培训区

新建

15360

2012

3140

财政投入、自筹

市中心血站

无偿献血屋2

新建

240

2011-2011

200

财政投入

市红十字会

备灾救灾中心

新建

1000

2011-2015

300

财政投入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3个乡镇卫生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10000

2011-2015

1700

财政投入

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新建

16000

2011-2015

3100

财政投入

5个卫生监督所

新建或改扩建

8000

2011--2015

1750

财政投入

 

         

 

 

 

 

51435

 

 

 

附件2

 

 

 

 

 

攀枝花市“十二五”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及其他项目规划表(二)

项目单位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计划年度

总投资(万元)

投资来源

攀枝花市卫生局

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暨“120”指挥平台

    统筹规划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与各级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交换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及现场处置信息系统、“120”的及时有效调度、普通型和专业型急救车辆配置等。

2010--2015

600

财政投入

市医学情报站

信息化建设项目

市卫生系统信息化枢纽平台

2010-2015

2000

财政投入

 

                     

 

26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