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1-2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攀枝花为目标,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载体,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科技综合实力,使攀枝花科技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前三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优势产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提供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健康发展。
3.成果转化与研究开发相结合。既要重视技术研发,又要注重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4.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有机结合。
5.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攻克重大关键瓶颈技术。
6.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基础科研条件建设,选择对我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宏观管理协调一致,机制运作灵活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备,人才机制运作灵活,科技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指标快速增长,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1%,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5%。
——创新产出效益显著。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专利实施年新增产值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GDP增幅,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销售收入上2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8家,大幅度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前三位。
——科技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培养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20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60人、优秀创新团队30个。争取院士培养计划取得突破,院士后备人才达10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努力构建“川西南、滇西北科技人才高地”。
——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及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产品20项,新材料产值年均增幅达20%以上,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迅速壮大以新材料及钒钛延伸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10个;培育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3—5个;成果转化、科技孵化、基础条件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50家;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其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制定和实施攀枝花市知识产权战略,完成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任务目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比例居全省前列,申请专利、商标、版权、品牌、地理标志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三、重点领域
(一)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
按照做强钒钛,做精钢铁,综合回收钴、镍、铬等稀有元素的思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向五大方向发展:一是推动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产业化示范,实现铁、钒、钛、铬的综合回收,大幅度提高金属回收率;二是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钛产业链壮大、延伸,结合钢铁产业发展钛材加工,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三是促进钒产业链延伸,拓宽钒的应用领域,巩固钒产业在国际的领先地位;四是实现钴、镍等有价元素的回收;五是遵循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生态型产业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主体产业,培育基于工业废弃物利用的新兴产业。
——矿业。围绕做大采矿规模,降低入选品位,提高金属回收率的目标,优先发展高效安全采选技术和装备、微细粒级选矿技术和红格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采选技术,加大对边坡、尾矿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有效解决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问题。
——钢铁产业。围绕做精钢铁、拓展特色钢铁产业的目标,优先发展高炉节能、高炉煤气利用、清洁环保生产、高炉流程优化、控量增值等新技术。重点突破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尽快实现产业规模化。强化特色钢铁产品及其应用技术研发,支持钒钛低微合金等特殊钢种的开发。
——钒产业。围绕巩固钒产业国际领先的目标,优先发展钒清洁生产技术,拓展钒原料来源,支持钒中间合金、钒能源材料、钒功能材料、钒催化剂等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拓展钒在钢铁及其它领域的应用范围。
——钛产业。围绕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清洁硫酸法钛白生产技术,突破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富钛料、高炉渣提钛技术,实现氯化法钛白的产业化生产,深度开发各类高档专用钛白产品,优先发展海绵钛、金属钛及钛材、钛合金材生产加工技术。
——稀散金属产业。围绕提高钒钛磁铁矿中稀有元素回收利用率的目标,优先发展钴、镍、铬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和红格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实现铬的规模化利用和镍、钴、镓、钪、锗、铟的产业化回收。
——伴随及配套产业。围绕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目标,优先支持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钒钛化工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废酸浓缩及循环复用技术,开展氯碱生产技术优化和高附加值利用研究。
——其它矿产资源产业。大力推动石墨高效清洁短流程采选及高档专用石墨的开发。做好白云岩、硅藻土、石英沙、苴却石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机械加工及制造
以钢铁钒钛材料产业为基础,围绕钢铁、钒钛、稀有金属发展下游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业,不断拓展机械加工新产品,扩大应用领域,逐渐向大型装备制造业延伸。优先支持汽车零配件及总成、特种工程机械、冶化环保设备等技术研发。开发钒钛低微合金铸锻件、钢铸件,钒钛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支持钒钛特种合金制备及其机械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努力形成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
(三)新能源
结合我市光热资源优势和钒钛新材料产业基础,大力开展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依托提钒尾渣优势发展钒钛黑瓷等系列产品,优先支持太阳能吸热材料、集热器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展太阳能光电器件生产及应用示范,培育太阳能光电应用生产企业。支持“缅气入攀”后,天然气应用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以及相关环保效应研究。支持钒电池、磷酸钛锂电池、钒钛基储氢合金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支持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配套。有效提高我市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照明等领域的新能源利用效率。
(四)特色农业及生物资源利用
支持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草食牲畜、特色水产等优势领域农业新品种引育和改良;支持特色干果、经济林木、能源植物、特色花卉、观赏植物等新品种引育、改良和产品开发。支持道地中药材、特色菌类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品种保护及开发利用。加强农业区域适应性关键生产技术攻关,开展农业安全、高效、集成配套种养技术的研究示范,促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支持动植物疫病的检测与防控,提高作物、畜禽的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土壤地力、农业生境技术研究,提升农产品绿色水平。支持农产品储运、保鲜、精深加工以及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促进精品特色农业发展。
(五)环境与生态
加强水环境保护,积极开展金沙江、雅砻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注重饮用水源安全。开展固体废弃物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做好大气污染防控,积极推广应用烟气脱硫、脱磷、脱硝技术,开展烟气粉尘收集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大气污染监测监控技术。持续开展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六)民生科技
――强化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支持服务业技术升级改造,促进物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展智慧城镇、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服务物联等应用示范。支持金融、旅游、餐饮、中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
――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支撑。重点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开展防控技术的引进应用,对食品安全预警防范、环境生态监测预警、地质构造活动、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开展研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测、监控、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能力。
――重视人口健康科技支撑。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高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推广。
――加强社会及软科学研究。做好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模式和提高市民收入、幸福指数等相关研究。
四、重大专项
(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专项
围绕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解决非高炉冶炼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节能环保以及还原产品综合利用问题。支持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工艺的大型化和系统经济运行技术研究;开展转底炉、竖炉、隧道窑、车底炉等煤基直接还原工艺优化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支持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天然气或煤制气气基直接还原工业化试验研究;探索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熔融还原相关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展直接还原铁、熔分渣等非高炉还原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到2015年,力争非高炉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工业化突破,实现铁、钒、钛、铬等多金属高效回收,直接还原新流程装置规模达300万吨以上。
(二)高钛型高炉渣资源综合利用专项
围绕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开展高钛型高炉渣应用机理基础研究,重点解决高钛型高炉渣的高值、规模化利用及产业化技术问题。支持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制四氯化钛产业化应用;开展高钛型高炉渣改性选矿工业化试验;支持高钛型高炉渣制硅钛高档合金及产业化示范;支持高钛型高炉渣非提钛利用研究及产业化试验。
到2015年,打通部分关键技术及工艺,初步实现高钛型高炉渣高值规模化利用。
(三)钛白专项
围绕做大做精钛白产业的目标,重点解决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硫酸法钛白工艺优化及氯化法钛白产业化技术。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高钛渣、人造金红石、UGS渣等高品质富钛料生产技术研究;开展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示范;探索盐酸及亚融盐法钛白生产技术;支持高档专用钛白及钛白延伸产品开发;支持钛白清洁生产工艺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
力争到2015年,攀枝花钛白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大幅提高,氯化法钛白和新型钛白工艺有重大突破,实现清洁环保生产。
(四)钛材及钛制品专项
围绕钛及钛材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解决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钛金属原料、钛材加工、钛制品开发问题。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海绵钛大型生产技术研究;引进并开展钛及钛合金、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支持钛材加工技术及设备引进和应用性研究;开展钛粉末冶金工艺及制品研究;支持钛及钛合金特色工业、民用制品研发;探索钛金属新型制取技术。
到2015年,在高品质海绵钛制备、钛材加工和钛制品生产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钛材及钛深加工制品产业体系。
(五)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专项
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支持汽车、工程及矿山机械用含钒钛低(微)合金、其它特种合金开发及生产工艺研究,开发各类含钒钛铸锻件、钢铸件、钛铸件,冶金耐磨耐蚀件;支持汽车用钒钛特色零部件产业化开发;支持含钒钛高强、耐磨、耐蚀特种工程机械结构件、零部件及设备的技术研发;支持汽车及工程机械各类总成系列配套产品开发。
到2015年,形成汽车和特种工程机械用含钒钛系列零配件生产能力,为汽车整车制造和特种工程设备制造奠定技术基础。
(六)太阳能及钒电池专项
围绕新能源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能利用和太阳能供水、干燥、空调、集热系统应用示范;支持农村太阳能集热烘烤等光热利用技术研发;支持钒钛黑瓷在太阳能光热转换组件中的产业化应用;引进太阳能硅晶、太阳能薄膜电池及其配套器件生产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照明应用示范;支持钒电池电解液、电极隔膜材料、电池用钒原料制备等产业化技术研发;开展钒钛基储氢合金材料及相关技术研发。
到2015年,引进开发光热利用技术10项,建设光伏发电技术示范项目5个,钒电池部分组件实现产业化。
(七)动植物新品种及特色生物资源专项
围绕特色农业发展,运用杂交、辐射、组培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开展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研究。重点支持水果、蔬菜、烤烟、蚕桑、茶叶、咖啡、干果、花卉、林木等区域特色农业新品种的引育及标准配套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支持草食牲畜、生猪、家禽、水产、特种畜禽新品种引育及本地品种的保护改良和人工驯化,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示范;支持辣木、薯蓣、无患子、麻疯树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品种引进、保护改良和产品开发;支持柴胡、当归、何首乌等道地中药材的GAP人工种植及标准加工研发;开展野菜、菌类、油料资源的种源保护、人工驯化及加工技术研究。支持色彩观赏植物、园林绿化植物的驯化繁殖及利用技术研究。支持特色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化及林下特种养殖技术推广。
到2015年,引育并推广特色农业新品种30个,形成独具优势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
(八)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控专项
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及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支持钢铁高炉流程余热利用及节能技术研发;支持非高炉流程余热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及能耗工艺改进;支持钛渣冶炼、钛白生产、海绵钛制备、钛锭熔炼、机械锻铸件加工余热利用及减排技术应用;开展火电、石灰水泥、黄磷化工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应用;支持农业精量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节能烤烟、秸杆气化等节水、节肥、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支持选钛尾矿、煤矸石、高炉渣、瓦斯灰、钢渣、绿矾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开展工业废气、粉尘减排和工业废酸、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支持城乡垃圾、城市污水、农村养殖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应用推广;开展城乡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和工业气、固、液、噪声、粉尘污染的监控检测技术应用研发。
到2015年,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省下达指标,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五、科技工程
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工作,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任务目标,推进创新型攀枝花建设。
(一)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积极整合科技资源,采用技术路线图、TRIZ理论等新方法、新思路、新措施,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集群,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发展。以试点示范的形式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20%的工业重点领域企业中开展创新方法试点,80%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创新制度和机制。
(二)产业集群科技引导工程
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依托,聚集科技型创新企业,使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户园区并最终实现产业化。运用科技引导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创新空间。到2015年,80%的园区将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初具规模。
(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循环产业示范工程,采取示范推广的形式逐渐形成循环产业链、循环经济行业乃至循环经济城市。开展循环经济企业试点30户、循环产业链示范1—2个,循环经济行业试点1个。
(四)科技金融支撑工程
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对接活动,促成各类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运用科技贷款、结构融资、风险投资、科技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撑。鼓励以技术转移为目的的企业并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争取建立攀西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力争设立科技银行或科技信贷机构1家,科技担保机构1家,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个。
(五)统筹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早春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实施“八大农业科技工程”①,推进“五化”②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城乡统筹科技示范村10个。
(六)知识产权城市试点工程
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城市试点,制定和实施攀枝花市知识产权战略和钒钛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企业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和产业化实施的支持力度。实施标准战略,建立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机制,力争在钢铁、钒钛、化工等优势产业重要标准研制上实现新突破。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力争建成国家级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分会或工作组。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知识产权管理和经营人才,促进专利、商标、版权、品牌、标准、地理标志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15家,园区知识产权试点1—2个。到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600件,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比重继续保持在40%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数达50件,在顺利完成试点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七)科普示范工程
坚持开展“冬季送科技下乡”、“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专项科普活动,组织开展低碳环保、防震减灾、卫生防疫、农业种植养殖等专题科普,推动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培育一批科普人才。丰富科普活动内容,拓展科普活动形式,巩固科普活动阵地,健全科普网络,形成科普信息的高效传播机制。开展科普示范社区试点10家,建立科普示范基地2—3个,科普示范学校4—5个。
六、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及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落实好企业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市场营业税减免等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激励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我市承担的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信贷优惠。支持社会资金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探索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政府机构、公用事业、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应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产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二)完善促进创新的运行机制
——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高新技术企业 “二次创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本地知名品牌;建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人员企业行”活动,推广技术路线图、TRIZ理论,鼓励科研人员学习和掌握创新方法;鼓励企业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采用技术路线图等方法,以顶层设计思路创新科技立项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渠道,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统筹配置全市科技资源;改进科技项目评审和评估制度,完善经费预算、专家评审、专家信用、过程监督、项目特派员、监督员制度,充分运用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系统,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健全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逐步建立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追踪问效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种所有制单位以及科技人员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探索高校、园区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鼓励技术产权交易、咨询评估、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技术市场。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社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鼓励企业建立与技术创新绩效挂钩的分配薪酬制度。扶持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秩序,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集成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科技文献、基础数据和专利情报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条块分割,会聚行业力量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和体系。充分发挥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巩固和完善技术市场和网上交易机制。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标准物质、实验材料等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应用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一抓一”目标责任,将试点及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绩效评估、监督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市级相关部门会商、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上下联动,共同研究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衔接,合力构筑大科技工作格局。
(三)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设立攀枝花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鼓励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合理安排科技经费的比例,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人才团队等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逐步加强对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软科学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
(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完善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好规划部署。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应急预警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立足我市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和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国内外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打造相关产业领域的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逐步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参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和生物资源开发的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牵头做好川滇黔毗邻地区的区域科技协作,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的交流,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对接和互动。
——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技意识。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发扬光大,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培育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文化。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普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科普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利用《攀枝花科技在线》和《技术创新工程》专栏,加大技术创新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依托各类科技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力争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培养出本土院士。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市人才核心竞争力。
——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专项,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攀创业。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在事业平台、条件保障、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增设科技人才奖励种类,加大奖励力度,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的作用,集聚所需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按技术、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体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川西南、滇西北科技人才高地”。
注释:
①“八大农业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农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特色产业品种选育攻关工程、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示范工程。
②“五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城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