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区振兴老工业基地谱写“五大图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市发改委产业和经贸科     发布时间:2021-04-06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指导下,市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西区探索“振兴”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新方向”“新动能”,全力推进“再生式”转型实践,实施“创新引领、产业再造、城市提升、绿色发展、开放借力、民生共享”“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更明显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使西区呈现出和谐统一的“五大图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途径。

  一是“多业共兴”,铸造老工业基地新引擎。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动西区从“一业独大”的传统煤及煤化工基地向综合型“多业共兴”特色产业基地转变。2012年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1:80.4:17.5优化为3.2:70.2:26.6,创新动能加快释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专利成果应用转化62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实现23.8亿元,年均增长20%。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退出煤炭采掘业,创新打造“五个基地”,树立全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样板。招引四川能投集团、成都积微物联、川煤华荣公司、攀钢聚钛科技、山东路桥集团、海尔海创汇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的大企业大集团深耕西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工业化率达73.6%,居全省全市前列。

  二是“产城协调”,树立老工业基地新代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完成棚改9215户,老旧小区改造3万余户,报账16亿元,拆除棚改腾空房4339户、265851平方米,“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全面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完成尖山公路改建、清乌复线改善、石灰石矿道路黑化、巴关河大桥维修加固、五摩路修缮提升等项目,城市基本路网初见雏形,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第一、二批次基本完成改造,第三批次正在加速推进。西区逐渐走出“老工业基地”产业发达、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滞后局面,形成“产城协调”的局面。

  三是“环优境美”,探索老工业基地新模式。指导西区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创建等“五创联动”,因地制宜利用老工业区搬迁腾退土地、工矿废弃土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在全省创建污染防治示范区,每年投入一千万资金进行环境整治,至今累计投入28.23亿元,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56个,淘汰落后企业13家,淘汰落后产能400余万吨,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清理煤炭等物料700余万吨,清理面积530余亩,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由5.28平方米提高到13.11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1%,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实现了由“黑珍珠”到“绿翡翠”的转变。

  四是“文旅融合”,重塑老工业基地新风貌。大力支持西区充分利用“三线精神”红色文化、地处大香格里拉环线的优势区位和独特的阳光和康养资源,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深入挖掘文旅潜质。全区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15平方米。整体搬迁文化岛片区的橡胶厂和大修厂两家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面积9376平方米,新布局文化岛片区开发项目共三期,总投资约21.6亿元,目前三期项目均已投入使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的商业中心。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立“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机制,深入推进文化下基层,“苏铁剧场”“苏铁书院”等群众文化品牌受到广泛欢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傈僳族高腔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3地下战备电厂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习风园等三线文旅品牌立得住、叫得响,先后举办蓝花楹节、狂欢水宴、苏铁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2020年,西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45亿元,是2012年的5.53亿元的27倍。

  五是“民富社安”,打造老工业基地新景象。扎实推进农民工服务“五大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基本权利,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A级。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83万元、失业保险金和阶段失业补助金165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3.56%。荣获“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6%。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10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打造“诚信经营示范街”,评选“诚信经营示范户”,在全市率先推行餐饮服务行业“红黑榜”制度,获评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项目化、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清香坪、河门口、陶家渡3大片区基本实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覆盖,“平安西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推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与管理重心下移,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标本兼治新格局,创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进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通过自治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