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财政规划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财政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财政部门紧扣“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强财源培植,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财政工作深化改革,较好地完成了财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 “十二”期间财政收支情况

(一)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末,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676万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15,482万元,年均增长6.88%;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2,731万元,增加2,887万元,年均增长5.28%。

表1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合计

区本级

钒钛园区

合计

区本级

钒钛园区

2011年

61,474

47,534

13,940

38,260

33,024

5,236

4,381

2012年

72,888

57,208

15,680

57,023

53,000

4,023

3,675

2013年

60,974

50,119

10,855

69,614

59,608

10,006

4,297

2014年

66,985

56,058

10,927

45,004

41,270

3,734

5,525

2015年

65,147

54,676

10,471

11,836

12,731

-895

5,961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65,228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56倍,增收283,560万元,增长156.09%。

(二)财政支出情况

2015年区本级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2,774万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24,763万元,年均增长3.88%;实现政府性基金支出27,015万元,下降4,685万元,年均下降3.15%。加大民生、教育、重点项目等各方面投入,民生支出规模从2011年的44,741万元增至2015年的54,018万元,各项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2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财政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度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政府性基金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2011年

122,486

38,313

2,672

2012年

141,638

61,536

4,160

2013年

140,757

69,805

4,765

2014年

147,275

48,210

4,984

2015年

142,774

27,015

4,871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地方财政累计支出939,809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9倍,增支385,060万元,增长69.41%。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7,46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及债务转贷收入446,323万元,2011年上年结余1,301万元,收入总计775,503万元;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4,93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69,386万元,支出总计764,316万元;滚存结余11,187万元。

3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上级补助及债务转贷收入

上年结余

调入资金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上解上级及地政府方债务还本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结余

2011年

61,474

62,606

1,301

 

122,486

1,064

1,831

2012年

72,888

73,073

1,831

 

141,638

3,278

2,876

2013年

60,974

82,358

2,876

 

140,757

3,076

2,375

2014年

66,985

86,521

2,375

 

147,275

3,858

4,748

2015年

65,147

141,765

4,748

411

142,774

58,110

11,187

2.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情况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221,7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及债务转贷收入56,964万元,2011年上年结余810万元,收入总计279,511万元;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支出244,87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32,236万元,支出总计277,115万元;滚存结余2,396万元。

4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及债务转贷收入

上年结余

政府性基金支出

上解上级、调出资金及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

政府性基金结余

2011年

38,260

5,495

810

38,313

5,236

1,016

2012年

57,023

8,841

1,016

61,536

4,023

1,321

2013年

69,614

9,517

1,321

69,805

10,006

641

2014年

45,004

13,356

641

48,210

3,760

7,031

2015年

11,836

19,755

7,031

27,015

9,211

2,396

3.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情况

“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入23,839万元, 2011年上年结余794万元,收入总计24,63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21,452万元;滚存结余1,699万元。

5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

上年结余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结余

2011年

4,381

         

794

2,672

2,503

2012年

3,675

 

1,021

4,160

536

2013年

4,297

 

536

4,765

68

2014年

5,525

 

68

4,984

609

2015年

5,961

 

609

4,871

1,699

二、“十二五”期间财政管理改革情况

(一)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十二五”期间,按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要求,全面恢复乡镇财政所,开展了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机制,乡级财政的履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推动区乡财政信息化建设,搭建了管理平台,实现了区级财政对乡镇财政运行的动态监控。并按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完善了区乡两级财政体制,建立了乡级财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了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

(二)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发展目标,以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建立全口径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增强“四本预算”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完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改进预算编制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推进预算单位结余资金清理,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实行“三公”经费总额控制、完善差旅费和会议费管理办法,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国库集中管理,全面启动了公务卡改革,完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完成区级财政由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的转轨,将所有乡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将所有核算职能退回预算单位,理清了财政管理责任。

(三)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化解政府债务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深度参与政府债务“借、管、用、还”各个环节,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和担保的全程监管。建立政府融资审批制度,加强政府融资成本控制。通过置换存量债务,加快了债务化解的进度,有效降低了债务风险,对于缓解企业困难、解开欠款链条、清缴企业欠税有着积极影响,进一步改善了县域投资环境,提升了社会消费力。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搭建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框架,将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逐步扩大政府采购服务范围,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五) 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做好财政信息公开

完善财政监督方式,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先后开展了对国债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强农惠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专项检查以及“三公”经费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除涉密信息外,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并扩大专项资金公开公示范围,增强财政信息透明度,打造“阳光财政”。

(六)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强化绩效预算管理

制定《仁和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等规定,完善评审流程,提高财政投资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按照“拓展绩效评价范围、完善指标体系、加强结果运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从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支出,并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增强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十二五”期间财政保障工作

 “十二五”期间 ,财政部门主动作为,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民生工程、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

(一)全力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大力扶持企业培育财源

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区面临的经济形势,清理税源、分解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深挖收入空间和潜力。全面落实中央支持实体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对实体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及时为企业办理税收退库业务,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二)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

一是区级各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级项目主管部门汇报我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充分表达发展诉求,上级专项资金扶持有效缓解了我区财政运行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持了政府债务有效链接,降低了财政风险。“十二五”期间,争取上级补助收入共计453,345万元,是“十一五”期间1.57倍,增加165,214万元,增长57.34%。二是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对存量资金管理的相关要求,加大对全区存量资金进行清理、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三)加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倾向边远贫困地区

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项目资金管理权限不变、项目实施主体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强化项目的整体协调推进,围绕涉农项目整合实施方案,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统筹安排项目,统筹投放资金。充分发挥资金集合效益,确保“两区”和贫困区域项目资金需求。“十二五”期间,“三农”支出累计投入200,709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47倍,增加142,857万元,增长246.94%;

(四)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一是严格压缩和控制一般性支出。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各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保持 “三公”经费逐年递减。二是确保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逐年增长。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大力实施中央、省、市、区各项民生项目,切实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促进、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扶贫解困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01,042万元,是“十一五”期间5.01倍,增加240,916万元,增长400.69%。

(五)多举措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争取地方政府转贷债券、向金融机构融资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五创联动、攀枝花银泰城市综合体、中国苴却砚文化街、成昆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土地收储、大河流域治理、大河南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仁和法庭迁建、思源学校建设、生态区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资金需求,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加群众幸福指数。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支持了优质特色农业、农田水利、幸福美丽新村、扶贫开发、林业生态和涉农资金打捆试点项目建设,兑现了惠农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十二五”时期,受“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财政收入急剧下降,收支矛盾空前尖锐,财政运行特别困难。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财政部门勇于正视困难,逆势而上,负重而为,变压力为动力,向改革要效益,向管理挖潜力,最大限度的克服了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了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意图的实现,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确保了财政的稳健运行。

 

第二部分  “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将是仁和全面小康的决胜期、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城市转型的关键期和全面改革的攻坚期。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以及结构调整的持续阵痛和民生改善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攻坚克难的发展劲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超常作为,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抢抓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积极改善民生,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重要机遇

(一)国家及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为财政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机遇

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等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攀西试验区建设、南向通道构建和康养产业发展给我区带来的利好机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财政改革与发展将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推进。

(二)财税体制改革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县区财政提供体制保障

不断深化地方分税制改革,按照国家的总体方案,消费税的分享级次将从中央收入调整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收入;房地产税改革也将加快推进,并将作为地方的重要税种;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其他税种也会有所调整;费改税的进程也将纳入日程,这些改革是“十三五”时期财税改革的主要方向,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将有效扩大地方税源,增强县区财政实力。

(三)攀枝花城市主城区南移和城乡统筹发展为财政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这里仁和”城市品牌宣传,营造“我在仁和,家在仁和”的氛围,积极拓展城市骨架,扩张城市人口规模,繁荣商业经济,有利于拓宽财政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增强财政增收的经济基础。

(四)优势产业的厚积薄发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以钢材、汽车、机电等专业市场集中发展,打造东、西两线商贸带。以苴却砚文化街区、宝玉石街区、影视文化区等服务业,形成大河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带。以及阳光康养旅游、现代物流、特色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力,为全区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强大动力,有利于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主要挑战

(一)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对财政发展与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牢牢把握“超常作为,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产业提升、城市扩容、基础夯实、民生共享和扶贫攻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财政增收、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时期必将是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诸多矛盾的攻坚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管理矛盾中,财政如何积极应对,如何进行自身变革,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对财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财政增收乏力。一是我区受财政体制限制,上划中央税收比重偏高,地方可用财力有待增加;二是煤炭产业虽有部分复产,但价格持续低迷,前景并不乐观,投资增长后劲乏力,三产税收增长有待增强,新的经济增长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三是全面实施“营改增”、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减免缓停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政策,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税收增长后继乏力,税收在一般公共预算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长远来看,不利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四是土地整理成本上升,土地出让进度缓慢,市场观望情绪严重,土地市场难以提供有效的财力贡献。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压力十分巨大。一是落实中央、省和市出台的一系列民生政策,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需要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各项发展战略实施、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财政支出需求越来越多;三是到期的政府债务要纳入预算进行偿还。少入多出的财政收支矛盾给财政预算平衡带来巨大挑战,要求财政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以及法制化、透明化。

三、“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增收节支、预算平衡为主线,以保民生、促发展、防风险为重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抓手,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为支撑,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基本原则

加大理念、体制、制度、政策和管理的创新力度,切实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财政改革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体现到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财政政策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依法理财、公开透明。围绕“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这两条主线,强化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征收、依法监管,将财政全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2.明确定位、民本优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全力办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急需急盼的普惠性民生问题,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财政政策的制定、财政预算的安排,既要考虑客观现实的需要,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充分体现财政年度间平衡的要求,确保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4.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增强大局意识,拓宽宏观视野,提升履职层次,强化改革前瞻,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激发财政活力。

5.协同理财、合力推进。牢固树立协同理财的理念,建立健全政府预算责任制度,规范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责任,做好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不断增强财政管理的整体合力。

(三)“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不断创新财源建设模式,着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质量逐步好转,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区本级“十三五”时期各项财政收入指标的安排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到“十三五”末达到69,800万元,年均增长5%;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到“十三五”末达到30,000万元,年均增长1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到“十三五”末达到6,300万元,年均增长1%(“十三五”时期,年度间各项财政收入指标详见表6)。

2.财政支出目标。保持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建设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保工资、保基本运转、保必要民生,大力支持“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保障性住房及节能减排等方面支出,全面小康社会财政支撑体系基本建成,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供给范围更加科学合理,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齐头并进。区本级“十三五”时期各项财政支出指标的安排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到“十三五”末达到182,200万元,年均增长5%;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到“十三五”末达到50,000万元,年均增长1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到“十三五”末达到5,150万元,年均增长1%(“十三五”时期,年度间各项财政支出指标详见表6)。

6   “十三五”各项财政收支指标规划表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年均

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

  67,410

   69,100

   72,800

   76,000

  83,200

5%

其中:区本级

  57,410

   58,500

   62,000

   65,000

  69,800

5%

   钒钛产业园区

   10,000

   10,600

   10,800

   11,000

  13,400

5%

支出

148,000

152,000

158,000

164,000

182,200

5%

政府性基金

收入

   38,200

   36,700

   37,800

   38,900

  40,000

28%

 其中:区本级

   28,200

   29,700

   29,800

   29,900

  30,000

19%

   钒钛产业园区

   10,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62%

支出

47,000

49,500

49,600

49,800

50,000

19%

社会保险基金

收入

6,000

6,100

6,150

6,200

6,300

1%

支出

4,900

5,000

5,050

5,100

5,150

1%

3.财政改革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相互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评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资产管理、乡镇财政体制等改革创新突破;建立健全包括绩效制度、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强化债务的控制管理,建立债务举借审批、分析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债务链正常连接,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实现财政稳健运行;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制度,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加富有活力,有利于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不断完善。

4.财政监管目标。加强财政资金使用跟踪问效,提高财政投资评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成并广泛应用;积极维护财政安全,财政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发挥更大效用,财政监督体系全面建立;加快推进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算决算信息公开以及财政政务公开,增强财政运行透明度,全力打造阳光财政。

5.队伍建设目标。不断创新手段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全面、业务精湛、高效廉洁、勤政多能”的一流财政队伍,增强财政干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预算单位、服务人民群众的综合能力,干部队伍财政管理能力和财政监督能力实现新突破。

四、“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服务经济,壮大地方财源,确保收入质量逐步提高

1.稳定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财、税、库、银互动协调机制,把握收入动向,强化征管手段,创新征管模式,确保收入应收尽收,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不断完善非税收支预算管理办法,增强透明度。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作为财政工作重中之重。

2.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深入研究财政介入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财政环境;建立财政与企业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加强财企联合,完善财政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共谋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继续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实现园区建设与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积极对上争取,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3.支持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区步伐。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资金政策;支持我区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骨干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创立名优精品;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开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旅游业、服务业,支持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财政保障水平。

4.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定期专人多方采集信息,勤汇报、多沟通,掌握上级投资动向,认真解读、研究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储备项目;专人负责编制项目,全面完善资料,夯实基础,注重质量;加大申报力度,主动向上级反复反映困难,积极作为,争取资金和项目,尤其是县级财力补助和均衡性转移支付。

(二)保障民生,增大财政投入,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1.优先保障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保障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和项目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立足教育高位发展,构建广域校区联盟,深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2.大力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保障精准扶贫所需资金。同时做好财政金融扶贫专项工作,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实现精准脱贫。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机制,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廉租住房保障、救灾救济、抚恤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完善和优化新农保征收、监管和发放制度机制。认真落实减免税费、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我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财税政策,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政策。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全覆盖。

5.大力支持其它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事业投入,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科技创新等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维稳投入和政法部门经费、消防器材、公安装备等投入力度,推进平安仁和建设;支持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及法律援助事项。

(三)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科学规范

1.部门预算改革。认真贯彻新预算法,实施精准预算试点,提高预算执行力。重点是着力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公正性。着力推进综合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科学性。着力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增强预算管理严肃性。着力探索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建立协调一致、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体系。

2.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监督实施公务卡结算;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网络平台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3.非税收入征缴改革。要以非税收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继续实行政府非税收入统筹管理模式,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调控能力,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4.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切实提高政府采购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搞高政府采购透明度。

5.投资评审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投资评审机制建设,加大评审力度,全面开展政府投资评审,细化制度管理,提升评审质量,规范评审程序,注重评审效果。

6.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要继续突出创新,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资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及信息化,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同时盘活资产,通过运营资产,促进财政增收。

7.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要在上轮区乡两级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省对县区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补充和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合理规范,最大限度调动区乡两级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分析省对县区财政体制变化对我区现有财力情况和今后财源建设、财税管理体制情况的影响。积极谋划有利于我区财政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借势加快我区财源建设步伐。

(四)强化监督,提高使用绩效,确保财政资金高效运行

1.财政监督工作有突破。进一步加大“三公开两监督”工作力度,即: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财政预算信息公开、财政政务公开,接受人大、审计监督,使财政资金运行公开、透明。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针对、事后有总结,确保整个监督检查过程规范、严谨、科学,达到预期目的和监督效果,推进监督结果运用。

2.财政绩效考评有创新。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基础上,按照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领域和功能等分类设置,构建符合公共财政体系要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利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政治绩效的考评,提高财政投资决策和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财政监督检查有扩展。要把财政监督管理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围绕预算编制方案的执行情况,扎实深入广泛地开展全方位的财政检查,财政检查要对全区预算执行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坚持财政检查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机结合,对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跟踪问效,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坚持财政检查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应。财政监督检查作为保障财政运行安全的有效手段,必须不断加大其力度与深度,加大事前审核、事中跟踪、事后问效的工作力度,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覆盖资金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控制规模,降低财政风险,确保政府债务逐步偿还

1.从举债环节控制债务总体规模。通过省级举借置换债券,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从总体控制债务规模,达到只减不增的目标。

2.从用债环节控制债务使用方向。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和程序,设立债务管理专门机构,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统计分析、登记备案、借贷审批和债务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3.从偿债环节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认真清理清查存量债务,按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预算偿债体系,逐步化解债务。

(六)夯实基础,提升综合素质,确保干部队伍依法理财

1.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预算、税收、国有资产、非税收入、资金管理和财政监督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财政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2.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强化财政信息大平台建设,加快各类平台应用,不断升级财政核心管理软件,实现财政内部各业务科室间、财政部门与各预算单位间、上下级财政部门间的信息贯通,建立起涵盖财政管理基础信息、财政业务运行数据等信息资料在内的大型数据中心和数据库,为财政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财政信息安全建设,加快建立财政信息安全体系,积极做好异地灾害数据备份。

3.推进会计管理创新。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推行新会计准则制度,完善村财乡管,强化建账监管;进一步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会计基础规范建设。

4.推进基层财政建设。加强财政内部基层单位建设及乡镇财政所建设,在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合理界定岗位职责,强化基层单位及乡镇财政所的监管职责,确保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和政策落实各个工作环节有机衔接。

5.推进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分层、分类和分阶段的教育培训工作,增进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培养财政干部的前瞻视野和预判能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党风政风、行政效能、业务素质等内容建设,增强财政干部科学理财、服务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