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录

一、 总则

(一) 规划目的和意义

(二) 规划范围

(三) 规划期限

(四) 规划依据

二、 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 发展现状

(二) 优势与主要问题

(三) 机遇与挑战

三、 总体战略

(一) 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 总体思路

(三) 发展原则

(四) 总体空间布局

四、 重点发展四个核心服务业

(一) 现代商贸业

(二) 阳光康养旅游业

(三) 特色文化娱乐业

(四) 现代物流业

五、 积极培育两个新兴服务业

(一) 特色产品电子商务

(二) 智慧康养业

六、 加快发展基础服务业

(一) 信息服务业

(二) 会展业

(三) 农村服务业

(四) 公共服务业

(五) 金融业

(六) 社区服务业

(七) 房地产业

(八) 环保服务业

七、 七大片区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 五十一片区

(二) 四十九片区

(三) 干坝塘片区

(四) 仁和镇片区

(五) 普达片区

(六) 总发片区

(七) 攀枝花南站片区

八、 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 迅速形成集聚

(二) 深挖核心动力

(三) 加强组织领导

(四) 创新政策激励

(五) 做好主体培育

(六) 构建人才高地

(七) 提升城市形象

九、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二)规划建设遵循原则

(三)规划措施

(四)环卫设施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目的和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攀枝花市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和资源性城市,随着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资源存量有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化服务业改革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仁和区作为攀枝花一个新兴发展城区,在攀枝花市南向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其服务业发展日趋重要,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仁和区促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仁和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仁和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仁和行政区划范围内的8个镇、6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规划重点为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大田镇、平地镇、总发乡。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四)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倡议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攀枝花市“十三五”旅游规划》;

《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关于加快仁和区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项规划。

二、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现状

——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服务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总体增速呈上升趋势。2014,全区服务业增加值26.3亿元较2010年的16.5亿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8.4%。

 

 

  •  “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

——服务业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金融业、教育业、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2014年,区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5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21.18%,较2010年下降2%;批发零售额4.1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15.65%,较2010年下降3%;2014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服务业占比较2010年分别近上升1%;住宿和餐饮业服务业比重下降0.5%。

——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现代商业零售业态如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品牌连锁店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区内发展了一批档次较高、经营方式较为先进商业街。同时,日杂、副食、五金、电器、服装、建材、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也出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仁和区服务业业态转型。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绝对地位,2014年,仁和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为96.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较2013年增长68%。“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已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

2.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良好的区位交通、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独特的阳光气候等优势条件,仁和区具有发展阳光康养旅游、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旅游业发展快、前景好。“十二五”期间,仁和区旅游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区旅游收入达23.9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2.37倍,增长幅度较大;2014年全区旅游总人数达263.14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了2.01倍,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19.02%;2014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达49.2%,较全市高2.4个百分点,较全省高22.9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岩神山生态旅游区和前进镇的普达阳光国际旅游康养区的建设运营,加上其他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开发,仁和区旅游业发展前景趋好。

——阳光康养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仁和区重点打造阳光康养和近郊旅游产业,以特色文化和气候条件为基础,以区内现有农家乐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建设了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苴却砚文化城、特色商业文化街等一批项目,积极推进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地处四川阳光康养黄金带,是四川发展阳光康养服务业具有优势的区域,仁和区阳光康养发展潜力巨大。

——现代商贸业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仁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到2014年达30亿元,是2010年17.38亿元的1.73倍,年均增长15.4%,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汉风物流攀枝花汽车城、五金机电市场、攀枝花钢城集团钢材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弯腰树汽车产业园、东盟机电市场、总发物流园区等新商贸流通载体的建成运营,专业市场的交易范围将辐射至川滇各地,实现跨省域发展,发展空间巨大。

——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仁和区物流业发展形势有所好转,到2014年,全区货运周转量达169235万吨公里,较2010年的119406万吨公里增长了0.42倍,年均增长8.4%;2014年全区境内公路总里程达957公里,等级公路达699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73%,为全区的物流配送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势与主要问题

1.发展优势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攀枝花市位于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东北面接壤会理、德昌、盐源三县,西南面邻华坪、永仁两县。攀枝花市北距成都749km,南离昆明351km,是川滇贸易往来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也是连接成渝经济圈、东南亚及西亚经济圈的优势通道;仁和区地处攀枝花南面,占地面积1728平方公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底,仁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82.7亿元,仅次于东区357.01亿元,区域影响力逐年增强,成为攀枝花市南拓的重点区域。仁和区在攀枝花市南拓发展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势必带动其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推动仁和区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日臻完善的交通网络。仁和区作为丽攀高速的起始站,丽攀高速的开通将形成经昆明到大理、丽江,再由丽江到攀枝花、昆明的旅游环线,将使攀枝花连接丽江、大理、昆明形成川滇交通运输网,借助云南省的优势旅游资源发展沿线旅游;成昆复线攀枝花站将建设于仁和区,成昆复线建成后贯穿整个仁和区,届时攀枝花与成都、昆明沿线城市的联系将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机会增多,将进一步推动仁和区的服务业优势行业跨域发展,扩大仁和区服务业的影响范围。

——丰富的资源优势。从阳光资源来看,仁和区气候独特,具有南亚热带—北温带的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0.3℃,年最低气温14.3℃,年最高气温29.7℃,年降水量849.0毫米,年均日照2700小时,具有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明显、日照时间长的特点。相比四川省其他地区,仁和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舒适,尤其宜居;从水果资源来看,仁和区水果资源丰富,水果品种多达322种。仁和的优质软籽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其中,9至10月份上市的晚熟芒果更是远近闻名,其品质远远优于海南、广东等芒果盛产地;从苴却石资源来看,苴却矿石现主矿源仅分布在攀枝花辖区内的金沙江两岸,为攀枝花市的特有资源。仁和区作为“中国苴却砚之乡”,是攀枝花苴却矿石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中国四大名砚”因其储量有限,逐渐淡出砚界,而苴却砚以苴却石丰富的储量和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逐渐被砚界关注,成为中国第五大名砚。苴却砚文化作为城市的特有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城市名片。

2.主要问题

——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仁和区服务业发展与全市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4年,仁和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4%,与2010年相比下降2.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4年,仁和区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4.2%,较2010年下降2.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内部结构不优,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仁和区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达42.3%以上,电子商务、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仁和区大部分服务业仍处于“小、散、弱”状态,具体表现为全区服务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全区仅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1个项目列入省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仅攀枝花钢城集团汉风物流有限公司1户列入省100户服务业重点企业,服务业发展缺乏知名服务品牌的大企业和集团带动,服务业的集聚、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消费需求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需求。仁和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限制了消费能力,进而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2014年,仁和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1元,较全市平均水平低3811元。另一方面,仁和区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服务功能有待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在全省依旧处于落后水平,仁和区境内公路总里程957公里,公路路网密度仅为41.4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高速公路62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6.5%,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不足;二是现代物流业缺少大型物流园区、专业仓储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三是零售商业业态、宾馆、饭店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落后,接待能力和水平极其有限。

——信息技术含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仁和区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发展基础较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四川省大部分类似区县,服务业的发展缺乏新兴信息技术的支持,服务业发展受限,缺乏长远竞争力。2014年,仁和区服务业从业人员2.84万人,仅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数的23.2%,较2010年下降9.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乏高素质人才和新兴服务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人才,影响了仁和区服务业的发展。

(三)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良好的政策条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保障。从国家政策来看,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加大,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向西部转移,将推动仁和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省市政策来看,攀枝花城市核心区域向南拓展的政策更为仁和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产业融合与创新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产业融合和创新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将催生众多的新行业和新业态,同时推进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仁和区制造业势必向服务业转型,服务型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将工业生产的非生产性业务外包给专门的服务机构承担,为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服务业带来契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从温饱型、舒适型向享受型转变,更加注重消费品质和层次的提高。结合仁和优越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新的消费浪潮将逐步释放内需,带动外地人口到仁和区消费,为仁和区阳光康养旅游、特色文化娱乐、现代商贸、智慧康养等服务业重点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2.面临挑战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现阶段我国经济步入经济“新常态”时期,这一阶段经济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金融风险上升;二是政策空间日益缩小,政策效果逐渐下降。仁和区,甚至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同步走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仁和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区域服务业发展竞争加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速,周边市县竞相发展服务业,产业同质化趋势明显,为仁和区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仁和区如何处理好与东区、西区、米易县和盐边县的区域分工和服务业错位发展关系,将对其服务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带来巨大影响。

——服务业发展城乡差距越发明显。区内中心城区及旅游康养观光度假区的大型服务设施不断建设,基础配套不断完善,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地方农民靠单纯的耕作种植来提升收入已显得十份困难,只有通过拓展农业发展方式和模式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衡发展农村服务业,缩小城乡服务业差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新时期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三、总体战略

(一)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仁和区服务业发展整体定位为:“川滇地区城市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阳光旅游康养目的地、文化休闲娱乐地、重要物流门户、全川特产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区、智慧康养服务中心”。整体发展目标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具规模,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迅速提升,特色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产业集聚效应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新的主要增长极。到2020年,仁和区服务业增加值达5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9%以上,占仁和GDP比重18.7%以上。

(二)总体思路

根据“服务新型城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要求,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以“七大片区”为支撑,构建“428”服务业发展战略。

“七大片区”:五十一片区、四十九片区、干坝塘片区、仁和镇片区、普达片区、总发片区、攀枝花南站片区。

“428”:重点发展4类核心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阳光康养旅游业、特色文化娱乐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2类新兴服务业: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和智慧康养业;加快发展8类基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农村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环保服务业。

重点发展核心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推动仁和区实现“两化驱动”的加速器,将仁和区建成生活服务功能提升、生产服务功能集聚、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四川西南门户性服务业发展区域中心,力争成为支撑全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发展规则

1.坚持区域差异性和区域协调性共存的发展原则;

2.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行的发展原则;

3.坚持服务于攀枝花市人民生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

4.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土地利用效率优先原则。

(四)总体空间布局

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协调推进”服务业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包括仁和镇、前进镇、总发乡以及大河中路街道办事处,是仁和区的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物流、旅游聚集发展的核心区域。突出发展商贸流通、旅游、物流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业和旅游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金融、信息、医疗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提升仁和区的特色服务功能。

“两带”指仁和镇——总发乡——大田镇——平地镇南北发展带、前进镇——仁和镇——金江镇东西发展带。南北发展带主要为物流通道、生态旅游;东西发展带依托前进镇、金江镇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多点”指仁和区北部大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仁和区中部城市阳光休闲旅游区、仁和区南部及西、东部体验果蔬农业、彝族风情体验旅游区。

四、一、重点发展四个核心服务业

(一)(一)现代商贸业

1.1.发展定位与目标

通过产业融合和规划建设,建设立足攀枝花,辐射川滇地区城市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集“现代化商业贸易、文化特色产品展示、电子化流通交易、便利化城市配送”于一体,突出现代特性,服务并融合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形成业态丰富、布局合理、结构适当、配套完善、技术较为先进的商贸服务业体系,形成川滇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2020年,仁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0.9%以上。

2.发展重点

根据仁和区现有的发展基础及产业特征,发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和现代化产业需求、流通需求特征的现代商贸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流通型的交易市场。结合仁和区现有交通和产业特点,以促进现代农业、制造业以及流通业发展为核心,以立足攀枝花,辐射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为要求,以产业融合、数字化应用和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五金机电产品等综合市场,建设和完善钢材建材、汽车及二手车等专业市场,提升专业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和现代化水平。

功能型的生活商业。以承接城市功能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为目的,建设具备多种功能的商业群组,主要包括中央商业区、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和数字商贸等。一是在现有综合性商业体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建立主题化、专业化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形成以银泰城为主体的中央商业区;二是在老城区升级改造现有的特色牛羊肉街,在新建区域布局建设一定数量的特色服装饰品街、水果食品街(以时令农副产品和当地特产为主题);三是加强新建小区的社区商业功能和乡镇商贸建设。四是适当发展融合电子商务、数字社区的新兴商业业态及城区及各乡镇的物流配送。打造精致、时尚、品味的一站式购物天堂,集购物、消费、休闲、美食、娱乐、旅游、文化鉴赏于一体的现代商业区;利用信息化和城市物流配送,建设网络消费、在线物流、在线交易等现代电子商务服务形式。

文态型的旅游商业。仁和区旅游商业重在借助仁和区的旅游资源风光和文化等优势,以增加客户的购买体验与鉴赏乐趣为目的,树立仁和区旅游购物良好口碑和品牌形象,服务于仁和区的购物休闲、旅游观光娱乐功能。旅游购物区的布局主要以苴却砚博物馆区域以及大田、总发等水果旅游地为载体,培育形成能代表仁和区文化形态、高生态效益的服务产业链。

专栏1 现代商贸业重大项目支撑

1、毅德商贸城。该项目拟建于仁和区莲花村区域内,总占地面积约680亩。项目定位辐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商贸城,由行业商会总部、金融服务、全方位交易服务、电子商务4大现代化平台构成,含商品交易、电商物流、商业配套3大功能区。

2、银泰城大型购物中心。银泰城投资30亿元,集面积为80万㎡城市综合体。商业业态包括写字楼、星级酒店、赢商网银泰百货、大型购物中心、量贩式KTV、高端康体会所、精品电影院、美食广场、娱乐休闲城、高端公寓等12大业态复合

3、汽车产业园。弯腰树汽车产业园位于仁和区前进镇弯腰树村民小组,占地面积76.7公顷,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

4、五金机电城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田房箐攀枝花大道与迤沙拉连接处,占地53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打造立足于攀西地区大型的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功能配套完善的一站式购齐的五金机电交易大市场。

5、钢材集中交易中心。(市场拟建于前进镇渡仁西线,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6、特色水果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拟建于总发乡,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3.空间引导

构建“一核三带”的商贸业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仁和城区商业中心,以聚集商贸高端业态为主,推动商贸、商务、文化等融合发展,引领仁和区商贸业发展。“三带”即五十一商业带、金江商业带、总发商业带,以完善城市生活商业配套为目标,积极发展主题商业、专业市场、连锁超市、仓储式超市等多种业态。

(二)阳光康养旅游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依托仁和区丰富的自然阳光资源和历史文化特点,充分利用云南、西昌上下游旅游资源,与周边著名旅游区域形成差异化和融合化发展格局,完善养老服务、健康养生、旅游休闲、体育运动、医疗服务五大核心产业链条,努力将仁和区建设成业态丰富、吸引力强的全国知名的阳光康养度假胜地,推动形成老年养老、中年养身、青年养体的全年龄段康养格局,打响攀枝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康养旅游品牌。到2020年,接待各类游客(康养人群)达18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康养旅游总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

2.发展重点

打造全国知名阳光康养度假胜地。一是建设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以阳光康养、疗养、休闲度假、会议服务等为特色,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重点打造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建设特色服务型风情小镇、康养社区、五星级酒店、水主题公园、现代健康管理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中心、地方特色产品商业街、山地康养公园等,配套建设新农村示范基地、居住社区等。二是打造四季休闲阳光康养中心城市。依托仁和鑫岛游乐城—宝灵寺—滨河景观带—仁和公园—岩神山—莲花村景区的一体化打造,融合金融业、商贸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电子商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针对不同接待人群制定不同服务标准,积极引进与培育阳光康养旅游创新项目,打造阳光康养服务品牌,促进阳光康养“全域化”发展。三是积极推进阳光康养农家乐建设。以仁和镇莲花村、总发乡立新村、板桥村、大田镇片那立村等旅游新村为核心区域,鼓励符合条件的星级农家乐成为阳光康养和阳光旅游承接站点,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康养服务项目,做好接待和形象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鼓励旅游服务企业充分利用阳光资源,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开发旅游新产品,积极推动形成阳光康养度假胜地。

打造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是打造全区精品旅游路线。整合全区大黑山森林公园、岩神山、沙拉民族生态旅游区、鑫岛游乐城等旅游景区资源,依托苴却砚文化、民族文化与优质果品等特色资源,打造以苴却石产业园为主体,以滨河商业街为依托的文化体验旅游;以民族风情、生态农业、森林探险为主体的文化生态旅游;以特色农家乐、餐饮和果园为主体的文化休闲旅游。二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依托仁和区特有苴却砚、特色水果、块菌、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出版物、文化旅游纪念品,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通过区域差异化发展积极建设特色产品精品店、专卖店、专业市场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供特色服务,吸引观光度假游客,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三是推进“旅游+”的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互联网”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建设攀枝花仁和区旅游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和完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完成主要景区的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对接全区旅游新村与新村点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与彝族民族文化,加快“苴却印象”文化旅游项目与苴却砚商业街区的建设实施,推动民族节庆活动品牌化、市场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提升仁和区康养旅游整体接待功能。一是加快建设康养旅游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大快捷交通、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星级厕所、旅游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都市文化旅游集散网络;另一方面,加大建设康养医疗机构、敬老院、养老院、养老社区配套等康养基础设施,构建全区康养服务便捷体系。二是促进阳光康养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仁和区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与康养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集交通导航、智慧导游、景点信息资源管理等基础应用旅游服务与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医疗监测等康养服务信息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三是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推进中高等教育涉外旅游、酒店管理、康养护理等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住宿、餐饮业、护理、医学、卫生等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四是加强城市康养旅游形象管理,打造整洁、优美、亲和、宜游、宜居的都市环境,使游客在仁和区不仅能停留,而且能长期停留,进行度假、康养、健康管理等深度消费。

强化康养旅游业运营与宣传。一是积极与秦皇岛、北戴河区等康养城市建立战略合作,打通消费者跨区域季节性康养障碍,实现南北康养互补、互助,共创品牌形象。二是支持各级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组织在仁和区举办“康养论坛”、“欢乐阳光节”等各类合法的全国性、国际性“节、会、展、演、赛”活动,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仁和阳光康养文化和阳光旅游形象宣传。

专栏2 阳光康养旅游业重大项目支撑

1、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选址前进镇普达村,总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总规划占地面积895.81公顷建筑面积4234700平方米。项目建设将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的阳光康养度假胜地。

2、岩神山景区项目。占地总面积约100亩,按照规划设计尽快完成莲花村新城建设,最终形成高级康养社区、莲花主题公园、运动健身场所以及特色风情小镇。

3、易博生态康养复合产业园。项目位于仁和区布德镇,占地总规模690亩,以养生养老、运动健身、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重点打造驾培兼考训中心、易学文化博览园、易学风情生态园、汽车营地、武术健身休闲园、养老养生服务基地等,最终建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生态康养复合产业园。

4、新华印刷厂康养社区。(项目拟建于大河中路街道辖区内,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3.空间引导

构建“一核三区多点”的阳光康养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三区”指的是仁和区北部大黑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仁和区中部城市阳光休闲旅游区、仁和区南部及西、东部体验果蔬农业、彝族风情体验旅游区。“多点”即仁和区内敬老院、部分农家乐。

(三)(一)特色文化娱乐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依托仁和区作为苴却石产地的优势,充分挖掘苴却石的文化艺术价值,结合仁和区旅游资源和特色美食,打造集“食、购、游、娱”于一体的文化娱乐城,实现餐饮、购物、游乐、会展等协同发展。

2.发展重点

集中打造苴却(砚)石产业。以苴却砚(石)文化艺术品为核心,充分挖掘其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通过兴建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石特色文化街、苴却(砚)石文化产业园等,使苴却(砚)石的开采、加工、创作、展示、销售等形成产业化,带动苴却石产业的发展。并结合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电子商务业、会展业等,形成多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跨界服务业。

优先发展近郊旅游业。一是,大力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依托仁和区大田石榴基地、混撒拉芒果基地等农业优质果品基地,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积极建设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等,同时提供集观景、采摘、品鉴、游玩等活动。二是,深度拓展城郊休闲旅游。积极推进小纸房水库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古人类文化遗址观光基地、百里自驾游长廊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民族风情、野营探险、森林吸氧、绿色农业观光以及乡村游、自驾游等休闲旅游品牌。

特色发展餐饮娱乐业。强化休闲娱乐与攀枝花、仁和区的各类特色美食、商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并引进特色川菜及国内外品牌餐饮企业;积极发展量贩式KTV、高端康体会所、精品影院以及其他娱乐会所和俱乐部,着力培养音乐酒吧、咖啡馆、水吧等高端业态,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

 

专栏3 苴却砚(石)特色文化集聚区

规划范围:位于攀枝花仁和区莲花村,迤沙拉大道与攀枝花交汇处西北方向区域。

目标定位以苴却砚(石)文旅项目为支撑,整合仁和区文化商业资源,打造成为川滇地区特色文化商业发展区。

发展指引:以苴却砚(石)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业。扶持以苴却砚文化为主的本地文化创意企业,以苴却砚(石)设计、科研、生产为核心以多产业(旅游业、会展业、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为途径,初步形成仁和设计的品牌效应积极开发苴却石旅游产品、打造苴却砚主题旅游景点。开发苴却砚民族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结合重点旅游区宣传苴却砚产品及文化;打造苴却砚主题旅游景点,重点建设苴却砚博物馆以及苴却砚特色文化街,带动旅游消费。加大对苴却砚(石)的宣传力度。结合苴却砚博物馆及特色文化街的打造,加大对苴却砚文化的宣传,进一步促进招商,聚集人气。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国内外雕刻艺术家、工艺品设计师,依托本地苴却砚生产加工企业、石艺公司、工作室,构建石(砚)雕技能培训中心,发展输送砚雕人才。

 

专栏4 特色文化娱乐业重大项目支撑

1、小纸房水库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面积约40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300亩,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重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康养会议中心、马帮文化主题酒店、康养文化研究中心、古镇美食街、水上娱乐项目、汽车营地、西竹寺恢复重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吸引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必游“阳光生态康养度假地”。

2邑度酒庄。项目位于仁和区平地镇,占地规模100亩,项目投资5000万元,项目建成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酒庄标准和独特中国高原文化的国际艺术酒庄。

3、大河石光。项目位于大河南路渡仁西线复线、银华路、 云盘路、同乐路、莲花村3、4号道路、仁和1号道路桥梁连接线、滨河路等片区,主要对片区的道路进行绿化建设及苴却砚文化旅游形象打造,拟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古人类文化遗址观光基地。(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5、百里生态自驾游长廊。(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6、鑫岛花园商业街。(项目位于大河中路街道辖区,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7、中坝生态谷乡村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中坝乡,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3.空间引导

至2020年,仁和区特色文化娱乐业将形成“一区一带”的空间格局。

“一区”:是指以苴却砚博物馆和苴却(砚)石特色文化街为核心,以苴却(砚)石文化艺术品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

“一带”:是指以省道214为轴线,打造骑行绿色通道,沿仁和河道滨河景观带发展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业态,形成餐饮娱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经济带。

(四)现代物流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依托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川滇门户型物流中心,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地产商、物流整合商,努力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推动仁和区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将仁和区建成川滇区域物流中心的“主枢纽”。2016-2020年,仁和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5亿元。

2.发展重点

加快物流节点建设。利用丽攀昭铁路、丽攀高速、成昆复线、攀大高速等交通线路的建设,积极筹建川西南货物中转集散中心。加快总发物流园区、金江物流园区建设,通过发展货物交易、集散、分装、加工、贮存、配送等业务完善园区功能,提高物流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层级,使企业物流向规范化发展,满足仁和区商贸流通、加工配送、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需求。

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管理技术和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物流电子商务,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仓库管理智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查询自动化、资金结算电子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推进物流主体培育。一方面,培育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入仁和区市场,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大型超市、连锁超市建立自己的货物配送点,形成商贸与物流的融合。

专栏5 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支撑

1、总发物流园区。用地面积1500亩,位于仁和区总发乡。依托高速公路和成昆铁路复线,集产业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一体,形成以农副产品物流服务为主,集装箱物流服务、城市日常消费品物流服务为的具有存储、配载、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集装箱等功能的川滇地区现代物流园区。

2、金江货运物流园区。用地400亩,东临金沙江西岸,西渡金线,北青龙山,南邻迤资火车站。依托公路、铁路、水运交通优势,融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形成以工矿品、化学危险品等为主具有集运输配送、现代仓储、货物分拨、包装加工、集装箱货运代理、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3、前进浩瀚物流产业园区。占地300余亩,位于前进镇客运中心前纳拉河口。园区规划有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电商服务中心,以电子商务加实体仓储为核心模式,打造及冷链、医药、快速消费品、电商分拣为一体的互联网加物流产业园区。

4、南山物流园区。(项目位于前进镇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5、迤资物流园区。(项目位于大龙潭乡迤资园区,项目投资金额与占地规模待定。)

3.空间引导

构建“两园区、三中心”的现代物流业空间发展格局。“两园区”指总发物流园区和金江物流园区。“三中心”指南山、迤资和纳拉河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主要包括两大功能:一是物流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物流配送功能,解决配送问题。

各个中心将周边已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周边产业情况(南山:钢材建材、汽车零配件、机械配件、矿山设备、五金制品、废旧物回收等;迤资:钢铁铸件、电冶、钒钛产业;纳拉河:水果、蔬菜、医药、快速消费品),建立开放的公共物流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网络设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使物流企业实现调度管理科学化、货物配载智能化、装卸搬运机械化、账目结算电子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物流信息化的新格局。

五、积极培育两个新兴服务业

(一)特色产品电子商务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依托攀枝花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和自然资源等,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钒钛等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到2020年,仁和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1.5亿元。力争培育电子商务交易额超千万元企业5家,打造支撑力强、辐射面广且各具特色的知名电商平台1-2个。

2.发展重点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一是以钒钛电子交易中心为载体,整合内外电子商务发展资源,加速构建中国钒钛电子交易中心;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仓储用房和部分物流闲置园区等存量资源,在金江、总发物流园区兴办电子商务集聚区;三是立足于城郊经济,以大田镇为中心,包括平地、大龙潭等乡镇,打造农业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商务集聚区;四是支撑商贸流通企业拓展网络零售渠道,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在银泰城市综合体建设生活服务交易平台。

加快发展阳光康养旅游电子商务。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为载体,创新发展阳光康养旅游电子商务,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旅游产品、旅游团队、公共交通、停车场所、宾馆住宿、旅行社、特色餐饮等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为游客提供安全快捷的线上购买服务。

积极发展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种植大户、水果批发市场等实体资源,健全水果网上购销体系,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大幅度增加仁和区水果通过电子商务的销售数量,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加快仁和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形象。

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一是,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深化大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的双引擎发展。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高流通效率,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加快中国钒钛电子交易中心建设进度。二是,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自主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扩展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稳健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的互动发展。

专栏6 电子商务重大项目支撑

1、中国钒钛电子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构建一平台七心二区,即钒钛电子交易平台、标准交割仓库中心、集装箱货运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增值加工中心、多式联运中心、配送载体中心、展示销售中心、中央办公区、生活配套服务区。

2、电子商务集聚区项目。在金江、总发物流园区内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区,以大田镇为中心,包括平地、大龙潭等乡镇,立足于城郊经济,重点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商务,为电子商务发展预留空间。

3、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店。在区内14个乡(镇)构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店,建设完善集信息发布、供求交易、物流配送、质量追踪及售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农村商品质量,带动农(副)产品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快速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与发展。

3.空间引导

构建“一心三区一平台”的电子商务空间布局。“一心”即干坝塘中国钒钛电子交易中心;“三区”即金江大件物资电子商务集聚区、总发电子商务综合发展集聚区和大田城郊经济电子商务集聚区;“一平台”指银泰城市综合体生活服务交易平台。

(二)智慧康养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以“智慧仁和”建设为契机,引入智慧康养的发展理念,将仁和区打造为攀枝花智慧康养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本地医疗诊断与服务水平,打造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养老为一体的智慧康养服务中心。

1.发展重点

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疗网络。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合作集成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医疗影像设备的远程医疗系统,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升本地医疗诊断与服务水平。构建远程医疗站点。依据仁和区医疗水平,建立多个远程医疗站点,实现全区覆盖,为本地居民提供预约诊疗、医学教育、应急指挥等服务。

健康管理。建立互联互通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结合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监测,智能、实时、动态、全程监测,对异常指标预警,降低突发疾病风险,提供医生咨询、智能用药提醒、个性化资讯推送及病友交互等功能,实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智慧养老。以智慧医疗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为基础,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化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通过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分析系统数据(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提供GPS定位查询、膳食营养搭配供选方案、健康教育内容开展咨询活动、健康体检提醒、夕阳红活动、康复照料管理、感情关怀和信息咨询等智能养老服务。

六、加快发展基础服务业

(一)信息服务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仁和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到202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 。

2.发展重点

优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地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第三方电子商务系统、广播电视网络支撑系统、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建立健全完善的产业信息、科技信息、公共信息、政务信息等大型数据库。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在生鲜农产品、钢铁产业、钒钛产业等仁和区特色产业中的运用,推进行业信息化。

积极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积极创建丰富的数字内容服务产品。拓宽频道资源,为视频直播、宽带互动电视、视频通讯、多媒体、教育、网络游戏等方面的软件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数字电视运营服务业迈上新台阶。积极推进文化、出版、档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

(二)会展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会展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正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新时期,仁和区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力争到2020年,会展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2.发展重点

加快会展场地建设。积极推动干坝塘会展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会展提供场地,提升会展配套服务能力。

培育会展市场主体。扶持本地会展公司,鼓励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广告等各类会展中介组织发展。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展示、技术信息服务和谈判与交易。

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展会。一是,发展高端会议。积极申办雕刻艺术领域、钒钛领域、绿色果蔬领域、阳光康养旅游业领域的高端会议。二是,培育品牌展览。以活跃消费市场为目的,结合仁和区实际情况,以汽车、苴却石产品、食品、休闲旅游及时尚消费品等为主题,大力培育消费类展览品牌,举办针对大众消费群体的商品交易展示展览活动。三是,拓展特色节庆。依托仁和区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农业,广泛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冠名赞助、联合举办,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有仁和区特色的节日庆典。

专栏7 会展业重大项目支撑

1、干坝塘会展艺术综合体项目。在干坝塘商务中心内,围绕中心超高层钒钛交易大厦半环状圈层布局,会展中心项目以小型展览、会议、酒店、餐饮、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主体,适度布局艺术馆、歌剧院等高档次文化消费项目,使其成为区域性会展艺术中心。

2、沙沟会展中心项目。在沙沟布局集展馆区、国际会议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为一体的具有承担国际性、综合性的大型会展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主要以大型会展、贸易为主体,使其成为攀枝花市功能配套最完备,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会议会展中心全新的一流展馆必将给展会带来更好的贸易平台。

(三)农村服务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围绕仁和区“果、畜、烟、菜、粮”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坚持“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交通线、文化线、产业融合发展线将农业与服务业串联,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立新型现代农村服务体系。2020年前,初步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农村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支持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种养业良种、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燃油等生产资料联合配送便民服务。积极推广种子统供、肥料统配、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模式,尝试发展农资连锁经营。严格落实农资市场监管责任制,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发挥现代传媒的载体作用,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1-3家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建设,扩大农村手机报等形式的手机端服务覆盖范围,抓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和市场营销促销活动。

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逐步建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业发展。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服务。引导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生产经营企业和实体提供配套技术服务,拓展其经营服务空间,促进农业科技技术提升。

促进农村消费服务。通过加大乡镇商贸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消费体验店建设,以及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点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性消费,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扩大开放程度。

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四)公共服务业

1.教育

(1)发展定位与目标

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2%以上,全区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力争在仁和区规划建设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一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大型老年大学,并逐步向社区延伸。

(2)发展重点

夯实发展基础教育。构建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素质教育战略。建立妇联、教育、卫生计生、工会、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协作运行的社区早教指导网络。多渠道、多形式满足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基本普及3-6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稳定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教育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体系,加大引进优秀骨干教师的力度。

优化发展成人培训教育。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发展多层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和市场化的教育培训项目。重点依托特色农业、钒钛开发、钢铁加工、汽车销售和苴却石产品开发等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办各类职业技能教育项目和机构。

探索发展老年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启动仁和区老年教育工作。教学方面,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新建一所老年大学示范校,充分发挥其指导示范作用,逐步推进社区老年大学推广工作。

2.医疗卫生

(1)发展定位与目标

到2020年,健全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引进2-3个远程医疗项目。

(2)发展重点

健全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覆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提升城市医疗服务品牌,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和执法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医院改造、升级工程,增加投入,改善医疗条件。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通过人才深造、向外引进,建立起一支多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上级医院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科研、教育、医疗、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开展远程医疗。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建立联系,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本地医疗诊断与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医疗保健与旅游康养有机融合,更好地支撑和促进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

(五)金融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完善仁和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金融业的集聚力,使仁和区金融业能更好地为服务业发展做好支撑。到2020年,仁和区金融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发展重点

引进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引进金融机构,努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聚集效应;不断完善政、企长效合作机制,不断调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撑力度,多元化金融机构,促进仁和区经济加速发展。

金融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与通讯机构合作,开发并逐步普及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网上评级、授信、贷款和支付业务;支持金融机构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第三方安全认证服务平台合作,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促进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引进一批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审计、法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在仁和区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仁和区金融服务基础建设,形成新的金融商务服务中心。

创新发展物流金融。面向物流业发展的需求,以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枢纽为依托,鼓励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创新物流金融运作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供应链环节的融资支持,大力发展物流运输融资、结算、保险、信托、租赁业务。

(六)社区服务业

1.发展思路目标

立足于社区需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到2020年在仁和区建立起服务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信息化程度高、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社区服务业体系;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5亿元,年均增长20% 。

2.发展重点

“便捷”仁和。在居住社区内完善居民的综合配套和公共功能,将基础社区医疗设施、小型商业(超市、农贸市场)等进行整合,在社区步行距离15-20分钟内,为居民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社区配套服务。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造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重点发展社区上门服务、电话、网络订购等家庭配送业务,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社区便捷服务。

“活力”仁和。以5000人为一个区域单位,并赋予每个区域单位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共建设场地,创建区域活动据点,并成为居住区内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焦点,打造社区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七)房地产业

1.发展定位与目标

以“产城协调发展”的理念科学配置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构建合理的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将房地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塑造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功能地产与住宅地产协调开发的格局,提升房地产业专业化水平,实现房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房地产增加值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基本实现住房的梯度消费,面向大众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基本建成,产业地产(如会展地产、物流地产、养老地产等)实现跨越发展,市民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仁和区成为攀西生态宜居中心的目标基本实现。

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产业地产。围绕仁和区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建设各类功能地产。根据仁和区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物流地产和旅游地产的发展力度;结合区商业网点规划,开发城市综合体、商业街等商业地产;适度开发商务办公地产,引进写字楼管理公司负责整体招商与运营;有规划、合理开发商务酒店、星级酒店和农家乐酒店,形成档次搭配、结构合理的酒店群,满足不同商务消费层次需求;结合仁和区会展业发展需求,适度发展会展地产。加快推进建设“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等重大综合性地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高端影响力的品牌地产项目。

稳步发展住宅地产。稳健推进住宅开发投资建设,适度加大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协调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提升住宅房产的产品品质,完善社区购物、娱乐设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居住质量。

(八)环保服务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优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环保服务。到2020年,争取培育2家在川滇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环保服务提供商,培育5家在全区具有影响力的环保服务企业;培育环境顾问、监理、监测与检测、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新兴环保服务企业,环保服务业在仁和区起步发展。

2.发展重点

尝试培育资源节约、废物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重点培育空气治理、水污染治理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咨询服务业,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以提升农村整体环境为目标,以近郊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近郊旅游。

七、七大片区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五十一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

2.主要业态

以专业市场与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业态,重点引导五金机电、家居建材、汽车零配件、非机动车、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等网点集聚,对攀枝花大道沿线铺面进行整改提升,将原有五金机电、汽车零配件等网点迁入新建的五金机电市场,对其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管理;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覆盖,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构建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素质教育战略,在居住社区内完善居民的综合配套和公共功能,将基础社区医疗设施、小型商业等进行整合,在社区步行距离15-20分钟内,为居民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社区配套服务。

3.重大项目

五金机电市场、鑫岛娱乐城、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医疗卫生网络、社区居民公共配套设施。

(二)四十九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

2.主要产业

重点引导城市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写字楼、高档住宅、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超市、银行等网点集聚,打造仁和商务服务集聚区。

3.重大项目

银泰百货、同乐家居建材城、银泰城·泰悦居、鹭栖花园、峻岭天下。

(三)干坝塘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会展业、医疗卫生业、教育培训业。

2.主要业态

干坝塘片区作为花城新区的组成部分,是攀枝花市未来的行政和商务中心。结合花城新区建设时序,重点引导城市综合体、城市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购物中心、银行、旅游咨询、餐饮娱乐、医院、教育机构等网点集聚,打造集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行政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3.重大项目

干坝塘城市商业综合体、干坝塘会展中心、三线博物馆、金融街、商业步行街。

(四)仁和镇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

2.主要业态

设置运动体育休闲中心、音乐广场、文化娱乐中心、酒吧、咖啡厅、茶吧、画廊、健身房、中高档餐饮等,引进中高档商务会所、大中型高档演艺吧、各类健身运动俱乐部、健康咨询培训机构,形成以文化演艺活动为龙头,中高档商务休闲和都市旅游消费为核心,市区居民日常健身、购物、时尚运动等为基础的现代娱乐休闲圈,打造仁和区都市休闲娱乐中心。

3.重大项目

沿仁和滨河景观带打造步行健身通道;在原有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网点基础上,打造特色餐饮美食街、休闲娱乐商业街。

(五)普达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阳光康养业、休闲旅游业。

2.主要业态

依托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引导餐饮、酒店、特色产品、手工艺品、旅游咨询等网点集聚,打造集餐饮美食、康体休闲、购物、观光于一体的阳光康养度假胜地。

3.重大项目

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

(六)总发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旅游业、城郊休闲业。

2.主要业态

依托总发的交通区位优势,新建总发生活性物流园区;沿省道214设置特色农家乐、苴却(砚)石产品设计及展示区、旅游咨询网点等,并打造骑行绿色通道;借助总发丰富的水果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区。

3.重大项目

总发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区、省道214骑行绿色通道。

(七)攀枝花南站片区

1.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宾馆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

2.主要业态

重点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餐饮美食、苴却砚文化特色商业街、土特产专卖店、旅游纪念品、旅游咨询等网点,打造集“食、购、游、娱”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区。

3.重大项目

攀枝花南站、毅德城城市商业综合体、苴却砚文化特色商业街、苴却砚博物馆。

八、一、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一)迅速形成集聚

1.1.形成各类服务业空间集聚

按照规划思想,在规划期间内迅速打造可以在空间上进行集聚的服务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如跨产业融合的苴却砚服务业集聚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阳光康养集聚区、高铁服务业集聚区、中心商业区、专业市场集聚区等。

2.1.形成各类服务业资源集聚

通过对仁和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的研究、分析,结合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认识和挖掘仁和区现有以及未来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如仁和区阳光、水果、矿产、民族文化、苴却砚、餐饮文化等等资源。在对现有和未来资源的认识、挖掘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来开发资源。包括“引智”开发、“合智”开发,“引商”开发,“引资”开发等等,固化为服务业产业资源的集聚,并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行业发展、产业优化的服务业发展局面。

(二)深挖核心动力

1.完善市场动力机制

紧紧依托市场主体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市场动力机制。

2.1.优化招商机制

积极承接国内服务业转移,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服务业。围绕仁和产业发展方向,突出“招大引强”,大力引进符合仁和区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优势、强势企业入驻。组建专门招商小组,针对性实施专项招商。

(三)(一)加强组织领导 

1.1.建立服务业领导机构

区委、区政府成立仁和区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全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统筹协调及督促落实,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节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1.明确行业发展责任主体

进一步明确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在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重点产业发展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应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3.1.强化政府的信息导向作用

加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方便企业及时获得现代服务业建设的相关信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直接与企业互动的信息公开服务窗口。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设网上企业服务中心。

4.1.引导服务业行业自我管理

加快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加强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创新政策激励

1.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统一,协调市、区两级政府和城乡居民、开发企业在规划上的立场,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1.制定推进行动计划

根据本规划制定服务业建设年度推进行动计划,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工作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引导和推动土地、基础设施、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重点服务业产业、重点区域集聚。

3.1.完善配套规划

通过服务业相关部门以及国土、规划部门的配合,把服务业产业发展区和居住功能区、文化旅游展示区统筹起来规划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服务业产业发展做好基础。

4.1.研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

综合运用规划调控、土地供应、财税扶持、资金引导、人才服务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的引导和扶持。

(五)做好主体培训

1.1.促进企业增强竞争力

继续引进省内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仁和区的优势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做大做强。重点在规划期间内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

2.1.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扶持和支持企业走品牌扩张之路,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特别是连锁、加盟经营方式加快扩张型发展,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品牌输出、企业并购等形式跨区域扩张,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组织营销,拓宽发展空间。

(六)构建人才高地

1.1.大力引进海内外服务业高级人才

通过制定实施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服务业领军人才开发力度,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行业权威、善经营、懂管理的核心人才。尤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熟悉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

2.1.加快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

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

(七)提升城市形象

1.1.导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根据仁和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色和产业规划布局,策划设计一批体现仁和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符号、宣传主题词等形象识别标志,并在城市的景观塑造、建筑设计、公关宣传等环节充分贯彻展示。

2.1.加大区域形象营销力度

充分发挥仁和区传统的品牌效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高水平策划、组织“节、会、展、演、赛”等宣传营销活动,把区域形象宣传、投资环境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仁和区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高端人才及观光娱乐者的关注。 

九、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规划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大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以内。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的Ⅱ类标准。环境噪声环境噪声控制功能区划分及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Ⅰ类标准。市容面貌整洁,以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城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化为规划目标,将本规划区建成无污染、环境优美舒适的城区。

(二)规划建设遵循原则

①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③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措施

1.大气污染综合控制

提高绿化面积,发挥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以改善大气环境。

2.水污染控制

规划区生活污水均由污水管道收集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水体。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工业废物防治目标的要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依法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特别是对危险废物的管理。

固体废弃物堆放于垃圾收集点,由垃圾车统一转运至规划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实行封闭化储运,由环卫部门负责管理。严禁将有害废弃物排向水体和公共场所。

医疗垃圾等危险固体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境内应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用作果树、绿化、蔬菜有机肥使用。

(四)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区结合建设用地和道路,在适当设置有圾转运站,生活垃圾从垃圾收集点直运至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按70米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应全部采用封闭式垃圾收集房。

规划结合商业地段、主要交通干路、停车场及其它公共场所处均设置一类或高于一类标准的自动感应式公厕,厕所用地面积为50-1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120平方米,建筑形式应新颖、独特。

沿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废物箱,人流密集区废物箱间距为50米/个,区内干道间距按120米/个,其余区域按100—200米/个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