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经信局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1-11-18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仁和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速推进仁和“两个格局”转变,努力开创仁和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促进仁和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仁和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仁和区工业经济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 稳煤兴工调结构”的发展战略,开创性的实施了“一区五园”等重大举措,大力发展“非煤工业”,以钒钛综合利用、机械制造等产业带动全区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工业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企业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十一五”以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支撑,集中力量培育了恒鼎、圣达、富邦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以煤炭、钢铁延展加工、机械制造、耐磨铸件产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10年底,全区工业企业498户(不包括个体工商户的工业品销售企业),其中:采矿业93户、制造业398户,从业人员25727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48户。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02亿元,是“十五”末工业总产值48.6亿元的4.16倍,年均递增33%,比“十一五”计划制定的年均递增32%高出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实现72亿元,是2005年工业增加值16.12亿元的4.44倍,年均递增34.7%,比“十一五”计划制定的年均递增32%高出2.7个百分点。煤炭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202亿元的24%。比“十一五”末下降14.2个百分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工业资源依赖型特征比较明显,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不高;缺少工业大项目特别是非煤工业大项目的支撑,后劲不强;工业发展区集聚优势不明显;为企业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所需资金、人才短缺,企业融资难依然突出,融资屏障依然存在。

     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即将来临,全区工业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和政策环境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重要变化,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型,这一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兼具。

(一)有利因素

---资源优势。煤炭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为6100万吨,主要分布在太平乡、前进镇、务本乡。石墨矿资源:探明石墨金属储量1144.95万吨,主要分布在中坝乡、同德镇。石英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布德镇、务本乡。石灰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布德镇、大龙潭乡。苴却砚石矿:主要分布在大龙潭乡、平地镇。钒钛磁铁矿资源:探明储量3000万吨,预测储量达1亿吨,主要分布在太平乡、前进、务本乡。太阳能:分布全区,可在大龙潭乡、福田镇重点开发。生物资源:分布全区,可在全区范围内开发。

---区位优势。仁和地处攀西地区腹地,属于攀枝花市主城区,东接凉山州会理县、西接云南省丽江市、北联攀枝花市东西两区以及盐边县、南联云南省楚雄州,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随着西攀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仁和与攀西地区其他几个主要县区一同融入到半日经济圈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优势。交通便利。特别是大交通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设计规划中的丽攀昭铁路均从仁和区境内通过;在建的丽攀高速公路经过区境,108国道和214省道贯穿全区,可以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产业布局优势。仁和区集全区之力推进四川攀枝花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创造功能完善的项目建设外部环境。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23.37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仁和区产业布局创造充足的用地条件。

---政策环境优势。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全区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现全区上下正在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已形成了重工业、谋工业、讲工业、抓工业的氛围。

---重大项目支撑优势。四川圣达富邦制动毂、东林汽车、渡仁西线复线及沿线开发、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建设、4号地块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带动我区投资再掀新高潮,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二)不利因素

---产业结构方面。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煤炭产业停留在原煤—洗选—焦炭。钢铁延展大量集中在附加值低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在短期难以改变。促进资源密集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将面临重大挑战。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工业企业没有形成“专、精、特、新”的优势,发展后劲不足。

    ---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企业的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刚刚起步,落后产能的治理整顿任务艰巨。

    ---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工业发展区规划建设刚起步,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弱,进入工业发展区企业较少,产业聚集任重道远。

    ---发展环境方面。在软环境方面:资源开发秩序需规范;支撑工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企业研究政策、应用政策的能力有待加强;随着国家扶持政策门槛提高和信贷政策收紧,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没有形成, 企业争取扶持及贷款难度加大;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硬环境方面:目前的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相对滞后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对工业发展的制约还比较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两个格局转变”为导向,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指引,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主线,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省、市建立县(区)域工业产业园区的政策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全力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产业聚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应着重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为依托,科学稳煤。一是加大煤炭资源增划和探矿工作,增加煤炭资源储量,加快煤炭生产和采掘洗选企业整合进度,积极进行煤矿标准化建设,提高生产效能。二是继续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强与攀煤集团、川煤集团的合作,进一步增划资源,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煤炭企业整合步伐;充分利用现有仁和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发挥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协会作用,加强与华坪和盐源等产煤地区及攀钢、发电厂等煤炭用户的沟通与联系,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尽快建立煤炭洗选集中区和焦化副产品集中区,引导产业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我区非煤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已超过70%,真正实现了仁和工业经济从“过度依赖煤炭”向“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并重发展”的转变。

(二)坚持突出重点,打造支柱产业。我区工业必须加快以新型产业为主体的发展,努力赶超先进水平,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前提,通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物质消耗,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根据各乡镇基础条件和现有经济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市场需求三大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钒钛制品、钢铁深加工、煤化工、石墨、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延伸机械加工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工业发展项目建设必须通过环评,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以区域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控制要素,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着重抓好煤炭及煤化工、电力、钒钛钢铁深加工、冶金辅料等支柱产业,彻底改变以煤炭及其初级制品为主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多元化;加快建立大型产业基地,构筑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多元化进程;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淘汰关闭一批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大的企业,逐步解决产业同构化问题;建设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并重。

(四)坚持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提速增效,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

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紧密结合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有限的资源、人才、资金集中到最需要、最具优势的方面。充分发挥科技与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区域自身特点,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大科技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和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整体联动发展,形成区域自身发展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科技资源,集成科技力量,形成科技优势,增强科技实力。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产业优化、集群增效,实现科技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落实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用好人才。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资源,使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放开用活人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培养急需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使国内外优秀人才、技术为我所用。

三、 工业发展目标

围绕“稳煤兴工调结构”的发展思路,以非煤工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24%,到2015年达到447.5亿元(钒钛园区216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52%,到2015年,达到155.73亿元(钒钛园区75.6亿元)。突出工业在GDP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工业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全区到2015年GDP达到200亿元的目标作贡献。

(一)煤炭产业

采掘。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度和探矿力度,增大煤炭储量;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煤矿单井产量;减少企业数量,做大现有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使仁和年产煤由268万吨提高到380万吨,洗精煤由163万吨提高到260万吨。

洗选。抓好全区洗选企业规范整合,通过实施整合,进一步淘汰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小型洗选企业;增大洗选企业煤炭供应量,拓宽洗选煤炭的销售市场,在我区形成一批技术条件好、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焦化。积极做好与攀钢集团、钢城集团、发电厂等大用户的协调工作,抓住煤炭资源保障和市场需求保障两个关键环节,确保我区1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焦炉技术水平和焦炭质量,提升我区焦炭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副产。加大对100万吨焦化副产品的加工力度,积极向苯、酚、萘、硫胺、硫酸等方向延伸,力争在煤炭的深加工方面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发展煤炭下延产品的工业企业。

煤炭产业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55亿元。

(二)非煤产业

钒钛耐磨铸件产业。充分利用攀枝花市钢铁钒钛资源,大力发展钒钛耐磨铸件产业,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矿山用衬板、齿板、锤头等钒钛耐磨铸件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强力推进四川圣达富邦钒钛制动毂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件耐磨制动毂、攀枝花市白云铸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耐磨铸件、攀枝花市东林汽车制动有限公司浮动蹄轴式平衡增力制动器225万套,应急(中央)制动器50万套、攀枝花市黑沙曲轴制造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曲轴等项目建设,加快前进镇纳拉沟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步伐。2015年内形成销售收入65亿元。

钢铁延展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攀钢钢铁产品优势,按照提高钒钛和钢铁附加值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新型制造加工工业和钢铁延展加工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集团轧钢厂60万吨轧钢技改项目10万吨型钢项目、攀枝花市伍宏工贸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五金产品开发项目建成投产攀枝花润莹齿轮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齿轮生产线易址扩能项目、攀枝花市大藏工贸公司(含防盗门)等项目建设。促进攀枝花市祥安轧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落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30亿元。

非金属矿资源产业。合理开发石灰石白云石、高岭土、硅藻土、石膏、蛭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搞好非金属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发展重点:大力推进攀西石墨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中、高碳石墨及系列产品、龙潭石灰石开发及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苴却石产品开发力度,形成苴却石产品加工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中国苴却砚文化城”。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

冶金辅料加工产业。围绕为攀钢集团、钢城集团钒钛产业园服务,开发冶金辅料产品,研究攀钢集团等大企业的辅助材料构成,培育配套产业基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

新兴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攀西地区石英石资源,开发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产业;积极开发攀枝花市太阳能、风能产业;抓好生物化工等产品开发。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

仁和区“十二五”期间工业新增产值

仁和区“十二五”期间工业新增产值

序号

主要项目或重点企业

新增产值

产量

备注

 

圣达富邦集团

30亿元

500万件

600元/件

 

中坝石墨

2亿元

5万吨

4000元/吨

 

瑞远型钢

1亿元

新增2.5万吨

4000元/吨

 

白云铸造

3亿元

新增2万吨

15000元/吨

 

煤炭开采及洗选

16亿元

新增原煤112万吨、        精煤97万吨

十一五末原煤268万吨、精煤163万吨;十二五末原煤380万吨、精煤260万吨  

 

润莹齿轮

2亿元

300万件齿轮        30万件飞轮

 

 

大藏工贸(含防盗门)

1亿元

设备制造1万件,防盗门2万樘

 

 

祥安轧钢

2亿元

10万吨型钢达产

 

 

亘瑞机械

1亿元

机械加工

 

 

三圣机械

2亿元

200万件尼龙托辊

 

 

久源钒制品加工

4亿元

3000吨

13000元/吨

 

欣科冶金辅料

1亿元

 

 

 

火凤凰再生资源公司

1亿元

高炉资源综合利用

 

 

钢企电冶厂40万吨转炉炼钢

25亿元

两个企业需分别注册,产值才能单独计算。

 

 

60万吨螺纹钢搬迁项目

 

 

商品混凝土

1亿元

 

 

 

东林汽车桥箱

2亿元

汽车制动器

 

 

前进化工

0.5亿元

2万吨达产

 

 

黑沙曲轴

2.5亿元

3万吨

 

 

其它企业新增

3亿元

 

 

 

合计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

100亿元

 

不含市钒钛园区

 

市钒钛园区

100亿元

 

 

 

合计

200亿元

 

 

 

四、工业发展布局

根据仁和区环境容量、土地存量、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以“一区五园”和打造“四川新型机械制造加工基地” 为工业发展空间主线,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引导关联度紧密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

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发展区在“十二五”的发展中,以发展一类、二类工业为主,落地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项目。按照完善橄榄坪园、启动迤资园、加快巴斯箐园、壮大布德(同德)园、整合灰老沟园的思路,突出资源特色,强化规划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抓好组织实施,重点打造钢铁延伸加工、钒钛耐磨铸件、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

橄榄坪园。主要发展钢铁延伸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现代物流等产业。依托钢城轧钢、瑞远型钢、白云铸造、润莹齿轮、汉风物流等项目,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产业。

迤资园。主要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化工等产业。依托四川圣达富邦钒钛制动毂有限公司1000万件钒钛制动毂项目,大力发展汽车铸件产业。

布德(同德)园。主要发展煤化工及延伸产业、钒钛耐磨铸件、钢铁废渣综合利用等产业。依托四川圣达集团公司龙头企业,综合利用布德镇历年来全市堆放的工业废渣及圣达焦化厂“三废”资源,大力发展“三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巴斯箐园。主要发展仓储物流、汽车销售、机电产品专业市场等产业。

灰老沟园。主要进行“三废”综合利用,发展钢铁、炭黑等产业。依托攀钢“三废”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工业工作的领导

结合全区工业产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和充实仁和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对工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和协调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做好工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落实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亲自抓重点工业项目的专责组服务制,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制、例会制、专项督查督办制和责任倒查制。一是完善工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科学制订工业发展目标考核方案,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工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二是建立工业企业评议政府制度。每年年底,由区目标办牵头,在全区范围内确定一定数量工业企业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进行无记名评议,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进行确定,把企业评议政府制度纳入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年度考核。三是完善区级领导联系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制度。进一步加大区级领导与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联系力度,帮助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树立表率作用,挂钩领导与所挂钩项目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同奖惩。四是认真组织编制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拟定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使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本部门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的具体举措,努力在全区上下形成真抓实干的整体合力,确保工业强区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改善工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依托已经和即将形成的市内交通主干网和对外大通道,加快辖区内区乡干道建设步伐,改造完善乡村道路建设。对仁和区工业项目集聚区的工业布局区域,要加强项目区主干道、连接线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构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区的优势,建设特色要素市场,加快产权、土地、矿产、技术、人才、劳动力、农产品交易等市场的建设,切实加强和加快对工业项目区的水、电、路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仁和片区的开发建设,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把仁和片区建设成为攀枝花人民的休闲、生活的美好家园,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城市依托。

(三)积极做好政策研究工作。

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工业产业政策的研究,掌握外部产业发展动向,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仁和工业发展方向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加强对工业支持政策的研究,制定支持园区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工业优惠政策的研究,既要做好中央和省、市工业发展优惠政策的研究,用足、用活、用够上级政策,又要从项目建设、工业用地、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研究出台本地区工业发展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业发展的热情。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政府投入建立担保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以企业互保互联为基础的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投资风险公司,把社会自然人、企业法人的资金通过融资渠道聚集起来,专门用于投资,重点扶持科技型以及开发特色产业有发展潜力而资金困难的企业。加强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力度,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大力优化加快工业发展的软环境。

在全面提升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水平上下功夫,继续推行“首席服务官”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行风评议制度,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审批实行“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效能问责;进一步精简会议、改进文风会风,使各级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推动上。区级重点工业项目在全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其投资、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按一定比例在区、乡镇、街道间计算分配纳入各自统计,税收由区、乡镇、街道按规定比例分享。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综合分析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跟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做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工业生产要素的供需协调保障工作。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的方针,通过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与质量,以开放的意识深化改革,以开放的观念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的姿态营造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拉动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抓好完善各项政策、加大服务力度,认真贯彻项目工作“五个一批”(即:每年收集一批、科学论证一批、精选推介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要求,牢固树立调整结构靠项目、财政增收靠项目、城市发展靠项目、增加就业靠项目,抓项目就是抓财政,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要用一流的项目吸引客商,以优质项目服务留住客商,组织精干力量,健全项目储备机制,实施项目攻关,凭项目实行包装、论证。以项目为基础,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招商活动,以工业招商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面广的项目。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实行重点跟踪、重点协调、重点服务、重点督查。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做好项目的规划、宣传、包装,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前期工作的支持,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对项目实施大开发,实现大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展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加强环境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

(六)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突出服务性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经营管理、对外合作、信用担保、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内容,动员和鼓励各方力量,建立服务平台,全方位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力争到2015年形成集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商业性服务为一体,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功能健全、服务完善、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公共信息服务领域建设,加快技术交易平台、人才交流平台、远程培训、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平台等重点信息服务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推进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七)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政策,切实抓好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冶炼、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培育和企业改造。加快制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和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态势。

(八)进一步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大胆使用和提拔在抓工业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积极探索和完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有计划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在工业经济工作方面有特长、有激情、敢破难的专业人才,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力争在破解制约仁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加快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有实践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自有专利和专有技术入股,提高创业积极性。三是加大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力度,通过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群体,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高级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