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2-05-11 来源:钒钛高新区综合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关键之年,也是钒钛高新区整合重组开局之年。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市“两会”系列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深入实施市委 “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钒钛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实施意见,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围绕“打造千亿产业园区、绿色智慧园区”目标,推进高标准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氢能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集聚区,建设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动态保持在库投资项目52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力争实现12%;工业投资33.3亿元,增速14%以上;技改投资28.4亿元,增速18%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基金收入8.9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新签约项目投资额200亿元。
一、聚焦“一区多园”,全面推进争先进位
1.研究发展规划。认真落实“一区多园”建设要求,深入研究钒钛高新区发展定位,持续构建“产城融合、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强化与县(区)协调联动,建立一块牌子、多套班子、成果分享、独立考核的运行机制。深入研究钒钛高新区与成渝贵昆“外圈”区域国家级园区合作路径,加快推进与先进高新区共建伙伴园区。
2.完善产业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效益分享”的原则,加快完善“一区多园”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各园区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配套,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完成化工园区申报创建工作。
3.优化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原则,进一步调整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围绕“一区多园”发展目标和管理区域,推进各片区控规修编,推动渡仁片区修编成果实施。
4.推进创新发展。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厘清“一二三”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创业孵化一大核心服务,深入推进检测检验、科技金融两大重点服务,积极推动科技信息、技术转移和研究开发三大潜力服务,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动上海大学在高新区设立创新中心,建设“三中心一基地”(创新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孵化中心、引智育才基地),与高新区相关企业开展“工业冶金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合作;联合重庆大学、东北大学、攀枝花学院建设攀西循环经济研究院。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招引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研团队入驻,支持十九冶技师学院转设高职院校并搬迁入园,吸引“中圈”人力和科教资源汇集。
5.培育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实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探索推行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清零”行动。加强双创载体硬件建设,建立完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对接转移机制,加快集聚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双创服务体系。力争集聚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引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8个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以上。
6.推动争先进位。对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排名靠前20至30名的高新区为目标,逐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力争2022年度火炬排名提升3至5位。强化火炬统计,配强统计力量,补齐缺项,长期跟踪、分析总结、责任考核,确保应统尽统,切实发挥导向作用。
7.深化项目储备。围绕构建“三个圈层”,统筹推进项目谋划、政策研究、争取支持工作,深入推进项目储备包装,认真梳理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全市、全省规划盘子。储备包装重大项目329个,总投资2724亿元,其中储备在攀枝花市“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的项目141个,总投资1805亿元。今年拟开展建设项目135个,总投资约845.79亿元,年度投资约108.49亿元,其中,竣工项目37个,总投资约157.61亿元;续建项目19个,总投资20.11亿元;新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105.14亿元;加快前期项目30个,总投资354.01亿元;储备包装项目21个,总投资100.81亿元。
二、聚焦“三篇文章”,实现产业做大做强
8.发展钒钛产业集群。深入贯彻工业强市战略,落实“做大总量、延伸链条、换道布局、协调结构”的总体思路,坚持招商引资+孵化培育同步发力,着力构建以“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为主导带动,以钒钛机械制造为战略培育,以循环经济为衍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2+3”产业体系,推动宝达钛业年产2万吨全流程海绵钛项目年内完成氯化工序建设并试车,川发龙蟒年产20万吨锂电新材料项目年底前开工建设,安宁铁钛年产6万吨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项目尽快落地。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项目,打造国内重要金属材料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推动四川烨煌年产3万吨电力金具、四川弘基8000吨/年特种金属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前期工作。
9.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实施钒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专精特新钒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推进攀西钒钛科技产业园、钒钛科技孵化加速器标准化厂房2期、攀钢6万吨/年熔盐氯化法钛白、高端钛及钛合金用海绵钛扩能、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6万吨高炉渣提钛氯化法钛白产线(I期)、高端钛及钛合金生产线项目(二期)、山东金普400万吨/年工业固废利用生产新环保材料等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完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科技金融项目布局,推进职教园项目建设,依托攀西钒钛科技产业园、洲际皇冠假日酒店、城市生活美学中心、上恒绿都、领地如享花城里等项目打造城市核心商圈,提升新兴服务业集聚发展效能。坚持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定位,围绕大宗货物物流需求,加快钒钛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马店河现代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10.建设氢能支撑和应用产业集聚区。围绕实现“双碳”目标,落实市委《关于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新能源公司,推进“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探索氢能制、储、用和相关装备制造产业的全链条、全要素发展,加快推进东方电气氢能利用示范项目、川能投氢能源综合开发及利用示范项目、中石化氢能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落地见效,推动建设氢能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集聚区。
11.做大数字经济产业。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大力推动发展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经济驱动城市与产业持续发展。推进5G基础设施、呼叫中心等项目建设,布局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数字农贸市场和数字社区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政府。
12.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力做好28户存量企业盘活工作,释放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提高供地率。落实“厂区变社区、厂房变住房”要求,督促10户企业开展厂区环境美化提升,力争树立3户企业为市级示范企业。推进弃土场选址和建设工作,做好水、电、气要素保障,力争实现综合渣场扩容项目开工。
三、聚焦宜居宜业,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13.提升宜居宜业品质。落实“项目攻坚突破年”工作要求,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交通路网方面,阳光大道南北延线半幅建成通车,干荷路、干梅路前段建成,电子商务一条街市政基础设施路基形成。公服配套方面,花城新区医院、三线建设干部学院、三线文化广场建成投用,天星中小学尽快开工,供水枢纽工程完工,天星湖公园完成配套服务业态,推动干菊路停车场、天星公租房、农贸市场建设,完成部分地下人行通道装修和交通信号灯安装,推进钒钛科技馆、派出所、消防站等项目前期工作。产业项目方面,攀西科技产业园总部办公区完成主体及砌体施工,人才公寓主体完成85%,铁投皇冠假日酒店装饰装修完成80%,城市生活美学中心竣工,上恒绿都商业地块、领地如享花城里完工。
14.打造城市产业生态。统筹考虑产业需求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关系,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呼叫服务、软件开发、动漫设计、视频制作、网络配音等新业态。依托攀西钒钛科技产业园、市民健康体育公园、城市生活美学中心等载体,推动培育一批沉浸式文化空间、运动馆、主题乐园、体验馆等新消费体验场景,吸引更多“中圈”城市年轻人就业生活,推动打造区域时尚消费中心。以花城新区医院、康养产业园项目为重点,推进大健康检测中心、医康养中心、智慧康养研究中心和医护养一体化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渡仁片区、流沙坡等片区发展医疗康养、休养度假及运动休闲产业。
15.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围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打造等方面做“加法”,编制城市美化实施方案,协调处理好城市景观、建筑立面、天际轮廓线等关系,同步开展小区景观设计和亮化工程设计。坚持多栽树、广种草,做好边坡、堡坎立体绿化。强化未建项目规划管控,加大对已建成项目的管控、整改力度。推进区域内绿地、绿廊自动滴灌系统建设。
1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和收集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钒钛高新区智慧执法应用系统。推进数字化城管,逐步完善与市级数字化接访平台对接,做好12345市民热线、12319数字化城管、市长信箱接件、派件及回复工作。严格行政执法案件办理,依法开展违建治理、超限、环境综合治理。
四、聚焦绿色低碳,打造公园城市样板
17.构建城市公园体系。立足优化城市规划,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推动以高标准生态通廊串联城市公园,构建类型多样的城市公园体系。加快实施小石潭公园景观、巴斯箐森林公园综合体、天街公园绿道水系环境打造等项目。谋划山地森林公园、弯腰树公园、沙沟北片区口袋公园、花廊绿道提升、智慧健身驿站等项目。
18.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按照绿色建筑要求,明确新建建筑、公共建筑、市政设施立体绿化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区域配套政策,全面推进立体绿化和街景美化,助力创文攻坚。推动提升区域新建边坡、挡墙、堡坎、桥体绿化覆盖率,做好屋顶美化处置,推进区域视野区裸露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点复绿垂直绿化,为建成区街景美化创造条件。
19.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高绿色建筑星级,推动区域内建筑尽可能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强化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绿色建造方式,探索建立碳排放和碳汇指标。开展绿色园区、智慧工厂创建工作,推进钛白粉、冶炼等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废酸、废渣、余热综合利用方面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补全完善园区产业绿色链条,推进信息、技术服务等智慧平台建设,推动实现园区整体绿色智慧发展。
五、聚焦开放合作,推动招商引才增人
20.完善政策支持。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产业扶持和项目奖补政策,落实攀枝花市科技创新政策六条、 “两城”招商引资政策,完善重点招引产业专属政策,充分保障招商引资企业和各类人才享受相应的奖励补贴、薪酬、税收优惠等政策。对经济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纳税强度大的新建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尽快入驻。强化开工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用地规划,充分保障主导产业用地,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高效推进洽谈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
21.加大招引力度。落实“2+3”产业体系要求,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目的、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创新招引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以钒钛新材料和清洁能源为主导,全力推动攀钢集团6万吨/年熔盐氯化法钛白、东方电气氢能利用示范项目等落地建设。以钒钛机械制造为战略培育,引进哈工大磷酸钒锂中试项目等,招引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研团队入驻。以循环经济为衍生发展,招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钛石膏综合循环利用项目落地。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推进中国移动攀枝花新型大数据中心和中移在线攀枝花多媒体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等项目落地。
22.推动聚才增人。落实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推动各类人才汇聚。推动三峡集团、龙蟒佰利联集团研究院等科技研发服务机构落地,推进呼叫中心、三线文旅、城市生活美学中心等项目运营,搭建与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外高校合作平台,大力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和园区企业需求的各类人才,促进“攀人留攀、外人来攀”。推进精英人才“兴攀计划”、紧缺人才“聚攀计划”,加快引进创新型人才或顶尖人才及团队,加大成熟型人才引进力度,招募符合重点优势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落实“稳人增人”决策部署,创新人才政策,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化生活环境,推动建设集高端人才集聚区。
23.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深化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效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 做好“一网通办”,提升“攀快办”效能。优化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推广惠企政策“一窗通”,健全与企业常态化对话机制。
六、聚焦要素保障,夯实开发建设基础
24.强化金融财税保障。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继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多措并举培植税源,支持工业企业达产增效,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夯实税源基础。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税源监控,确保实现全口径税收、本级税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幅7%以上。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债务链接,继续开展债务置换,统筹资金做好年度债务刚性还本付息工作,缓释到期债务风险。多渠道开展融资,做好专项债、项目贷、企业债、公司债等发行工作。加强国资国企监管,注入政府优良资产,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推进攀高投公司、花投公司市场化运作,支持花投公司争创2A+评级;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25.落实建设用地保障。匹配项目招引和落地建设需要,年内完成不低于1000亩土地报批和1500亩征地拆迁工作。推进闲置土地整改,确保闲置土地整改率达到100%。加强已批土地供应,对批而未供土地开展清理,加大土地供应市场培育,力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不低于5亿元。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切实履行耕地“占一补一”义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占地行为。
七、聚焦民生事业,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26.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做实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做好鱼塘新村建设,打造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水上游乐、休闲垂钓、文化寻根、康养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配套吃、住、行、娱、游、购等旅游要素,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康养+农业。
27.认真办好民生实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强农业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保险、救助、优抚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扶老救孤、助残助幼、就业创业等工作。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完善推进机制,保障资金投入,持续做好低保兜底、民生救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事业。
28.切实抓好依法治理。着力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矛盾纠纷化解,推进平安园区建设,确保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八、聚焦安全生产,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29.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最新部署要求,细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措施,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重点抓好企业、工地、社区和农村防控工作,做好风险排查,保障物资供应,规范信息发布,加强应急准备,切实筑牢抵御疫情反弹的严密防线。
30.抓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压实“七级包保”责任,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科学划分防火安全风险等级,坚持分级分区分类整治。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因地制宜设置防火隔离带、产业生态带,抓好经果林隔离带建设,有序开展计划烧除,确保不发生人为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制定和完善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构建林长制工作责任体系。
31.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严格准入标准,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台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持续组织实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和“排险除患”集中整治行动,提升交通运输、城市管理行业领域精细化管理方式,做好化工园区(集中区)安全发展规划、安全风险排查治理等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统筹协调,突出行业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力争实现一般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逐年递减的目标。
32.抓细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中央、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狠抓央督、省督反馈问题和信访问题整改,确保整治成效,防止反弹,持续推动涉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生态环境隐患问题整改。继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环保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事件。
九、聚焦党建引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33.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把党风廉政建设与高新区开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持续深化责任清单、述责述廉、责任制考核等有效机制,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凝聚上下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突出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政治监督,加强监察、审计,推动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机制,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34.推动正风肃纪。大力开展岗位风险教育和党章党纪党规教育,强化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典型案例教育身边的人,常敲警钟,常打边鼓,常念紧箍咒,做到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对顶风违纪的抓住不放、寸步不让、深挖不止,对隐形变异的严密防范、严肃查处、露头就打,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35.建强基层组织。深化“全省首批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园区”创建成果,开展“党建强、发展强”活动,打造2个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提升村党支部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文旅融合的能力。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探索“支部主导、居民主体、市场化运作、以奖代补”的小区治理模式。扎实推进企业联盟党建,深入推动“红色物业”品牌打造。坚持党建带群建,统筹推进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
36.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控意识形态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机制守好阵地,完善研判制度,增强舆情预警、引导、应对和处置能力。
37.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使用,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工程和各类活动,抓实人才培引工程。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架构,推动扁平化管理,按照大部门制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建立与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评结果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
38.强化自身建设。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过硬”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强化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主动带领各级干部狠抓落实。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