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第二章 规划任务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和谐首善区)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争创全国先进文化区)
第三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四节 保障措施
第三章 专栏
第一节 重大工程
第二节 重点项目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发展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建设特色文化强区,创建国家先进文化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推动文化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文化繁荣篇以及攀枝花市文化事业“十三五”规划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为我区文化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引领功能,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发展要求的具体措施,也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战略的确立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作为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素质、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高质期,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三是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十分紧迫。四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刻,新媒体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融入科技发展潮流,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全区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文化建设,以更加扎实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仁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引领能力、 文化惠民服务能力、 文化创作生产能力、 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我区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魅力和现代的都市气息,构建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仁和文化体系,实现我区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
二、总体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辖区居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独具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文化广电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我区的文化影响力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仁和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子,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先进文化区目标基本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全民共享作为第一目标,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整体提升。
(三)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和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门槛,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五)坚持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同时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市场规律组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坚持改革创新。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二章 规划任务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和谐首善区)
一、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引导市民形成诚信、正直、敬业、守法、包容、感恩等道德品质。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开展“爱国•感恩•奋进”主题宣传教育。在每个乡镇(街道)、每个社区(村)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或好人榜,结合实际,评选和上榜宣传一批“身边好人”“乡土明星”。每年区里推树一批“仁和好人”,三年选树一批“仁和道德模范”,结合各级道德讲堂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巡讲以及典型事迹的宣传、学习活动。并运用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广播剧、公益广告等,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切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2、重点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到2017年,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实现乡镇中心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并完善区级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
(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科普宣传,创造爱学习懂科学的社会风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情趣。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和各级文明单位“这里仁和 美丽新村”联系贫困村共建活动,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卫生健康知识等宣传,实施“科普惠民工程”,破除愚昧迷信、反对邪说邪教,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社会风尚。
二、营造良好社会文明环境
(一)紧密联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指导各乡镇(街道)深化完善村规民约,到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
2.联合开展法治宣传资料、法治文艺巡演、法律援助、法律顾问进村(社区)活动,每年不少于100场(次)。
3、大力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到2016年,建成健全区级学雷锋爱心联盟,在各乡镇(街道)全部搭建爱心帮扶和邻里互助平台,每月全区各志愿服务大队包括各乡镇(街道)至少开展1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各社区(村)志愿服务站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实际长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特别要以“一助一”“多助一”形式大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利用区电视台以及协调市级主流媒在全区范围内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大力宣传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建设“产业发展、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仁和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2、严格按照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10〕14号)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印发的《四川省〈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川宣〔2011〕28号)的要求,配齐配强乡、村宣传文化干部。
3、指导各乡镇(街办)、区级各部门开展宣传报道。各乡镇(街办)、区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贴近性强的优势,紧扣重点工作和社会关切做好政策解读、典型报道、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营造推动扶贫开发攻坚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争创全国先进文化区)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区、乡(镇) 、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全区文化阵地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在离村文化阵地远的村民小组建设文化活动小广场(见专栏)。全面完成区、乡(镇) 、村(社区)每年的阅报栏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书屋管理长效机制。
(二)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综合利用政府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赞助等多种投融资手段, 按照 “加快竣工一批,规划建设一批,项目储备一批”的原则,全面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标志性重大设施,增强区域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见专栏)。
(三)协调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依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到2019年,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要全部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文化惠民扶贫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做好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通过精准滴灌、查漏补缺、提档升级,实现区上有图书馆、有文化馆,每乡有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村有文化室、有农家书屋。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文化惠民工作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满足,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实施文化惠民演出行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每年每个乡镇不少于5场、每个行政村(社区)不少于1场。
2、每年举办1次“书香天府•农民读书月”活动,开展图书惠民展销、送图书下乡、农业科技知识课堂等活动。分批次向各乡镇农家书屋补充配送科普、文学、法律、地情乡土文化类等农村实用、农民喜爱的图书。
3、公益电影:80个行政村、20个社区每月每村、社区放映1场公益电影;24所中小学校每学年每校放映4场公益电影。
(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切实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宏观管理,引领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地方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扶持和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培育更多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一批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精品。同时,大力扶持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争每年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产品,特别是适合农村群众观看的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民俗表演及民间视觉艺术作品。
(三)塑造地方特色文化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突出我区文化的优势特色,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扩大我区的文化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加大对《谈经古乐》、《羊皮鼓舞》、《板凳龙》等民族文化特色队伍的资金投入和业务培训,完成对迤沙拉旅游文化节目《看见迤沙拉》的包装和推出,按照美丽幸福文化院坝“一院一坝一品牌”的建设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保证每个村(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品牌(见专栏)。
2、结合我区各乡镇的文化特色,做好节庆文化。继续在全区范围内举办草莓节、石榴节、芒果节、火把节等10项重大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提升仁和文化形象。
(四)倾力打造文化品牌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位,以旅游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以文化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强势竞争的六大文化品牌。
十三五期间,依托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和苴却砚文化街区的建设, 打造 “苴却砚文化”品牌;依托大黑山、岩神山为代表的仁和风光度假旅游区等自然资源,进一步提升重点旅游景区文化品质,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依托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啊喇营盘山古军营遗址、回龙洞等历史文化古迹,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打造“文化古镇”品牌;依托仁和农副产品资源,推动农业发展, 打造“农副产品之乡”文化品牌;依托鑫岛休闲度假区, 开发运动休闲文化度假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健身”品牌;依托仁和镇周边“农家乐”,打造“文化休闲”品牌。依托仁和少数民族优势,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本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五)加大非遗项目保护
注重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优先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注重传承保护与创新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1、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监督,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严重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要依法进行处理。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和破坏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培养和发展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
3、加强与民间文化专家学者的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定、保存、传播和研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
4、扶持资助他们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民间艺人中有特殊贡献者应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区、乡二级要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5、积极组织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市、区乃至全国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向群众、走上舞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三、实施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一)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十三五期间,完成区电台、电视台软硬件设备改造升级(见专栏)。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主旋律,策划打造本地的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品牌栏目(节目),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区经济社会服务。逐步提高自办节目的能力,实现量和质的同步提高。拓展电视台的发展空间,积极扩大创收渠道,实现广告收入的稳步增长,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齐头并进。实现广播电视创优工作、外宣工作居全市县区中上水平。做好节目引进工作,创建绿色频率、频道,不断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二)广播电视工程
1、广播“村村响”工程能力提升改造
(1)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现有13个乡镇70个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提升改造为应急广播信息系统,实现市、区、乡、村四级应急广播联动机制,使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基层政务信息的发布平台、文化宣传平台、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平台,更好地为全区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服务。(2)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将广播前端系统延伸到村民小组或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提高广播覆盖率。(3)恢复仁和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完善机房采、编、播等设备。
2、电视“户户通”工程传输品质改良
(1)在仁和城区相邻的仁和镇、中坝乡、金江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办事处等人口较集中的5个片区采用有线光纤联网为主,无线微波覆盖为辅的方式,解决城乡群众看电视的问题。(2)对同德镇、布德镇、福田镇、太平乡、总发乡、大田镇、啊喇乡、平地镇、大龙潭乡、务本乡等10个相对偏远乡镇,采取以无线地面数字信号覆盖为主,改善信号传输品质,补点建设小功率微波转发站等方式,尽可能让广大群众看上市区广播电视节目。(3)对于特别边远、掉散的农户,采用发放直播卫星方式覆盖,解决他们看得到电视的问题。
第三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建设苴却砚集中加工区以及苴却砚文化街区为重点,加大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集成度。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健全管理制度,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仁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一、择优扶强,大力培植支柱性文化产业
(一)选择苴却砚文化创意设计业作为龙头产业,重点扶持,做强做大。
(二)优化发展传媒业,将全区广播电视、出版、电子音像等综合传媒业力推全市前列。
(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仁和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推出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域、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
(四)积极拓展会展业,整合文化资源,创办有影响的文化节庆活动。
(五)引导规范文化娱乐业,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改造各类健康的娱乐场所,完善社区配套文化娱乐设施功能。
(六)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文化产业,特别是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加快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
二、整合资源,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一)建设商业影视产业
加强对已建设完成项目后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全区规划建设 1—2 个大中型现代化影院,完善配套设施。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仁和影城的服务指导和监管工作,同时抓好新建影院的规划论证和建设服务工作。
(二)发展苴却砚文化产业
根据“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打造特色、做强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苴却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建设苴却石集中加工区(见专栏),集产、研、开发于一体,集中全市苴却石工艺品厂家的技术优势, 保护性地开发管理苴却石资源。
2、建设苴却砚文化街区(见专栏),集文化、旅游、人居、商业为一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品位高品质苴却砚文化艺术城。
3、拓展苴却砚品牌。一是继续挖掘苴却石潜力,充分利用苴却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等特点,把苴却砚打造成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二是积极开发苴却石旅游纪念品。利用苴却石的天然特性,将苴却石产品微型化,把它打造成为便于携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增长;三是根据苴却石石料性能,进行系列开发。开发出大量盆景、屏风、壁挂、家具贴面、墓碑等工艺品和装饰品,提高苴却石的实用价值。
4、建立融资平台。积极引导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苴却砚中小企业服务体制、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质押方式,扩大对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和支持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加强金融和信用服务,缓解融资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政策,支持企业通过上市、银行间市场发债等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三)培育发展演艺产业
整合文娱演艺资源,面向市场打造具有仁和地方特色的歌曲、舞蹈等精品节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工程,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培养艺术观众,逐步建成为区域性的演艺中心。积极介入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建立与市场接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培训体系。
(四)实施图书精品战略
依托新闻出版市场,提高图书出版水平。切实加强选题策划,重视选题的积累,建设并不断充实选题库,不断提高选题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新兴出版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功能作用。
三、培养人才,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针对我区文化人才结构问题特别是拔尖人才缺乏的问题,十三五期间重点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尤其在实践中要给以充分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出青年“明星”、“新星”。制定特殊政策,聚集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既让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和企业家来仁和大显身手,也让未出名的年轻人来仁和干事业,在仁和出名成家。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四、优化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在市场环境方面,打破条块分割和市场封锁,努力形成健康繁荣、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场。运用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培育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使文化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在政策环境方面,加大督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在法制环境方面,重点做好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同时,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建设。加强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依法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全方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壮大市场,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除法律法规禁入的领域外,不限制民营文化企业的经营范围。 完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护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的规模、创造成果。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外来企业进入我区发展,鼓励、支持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以图书报刊、工艺美术、信息和网络服务为重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 努力培育版权、 资本、 人才、 技术资源等文化要素市场,积极开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在现有文化产品市场的基础上, 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在川滇交界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文化市场。
六、加强引导,扩大文化市场消费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现代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演出院线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支持建设文化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 培育消费热点,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鼓励和提倡文化消费,合理引导大众消费习惯和趋向,增加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加速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下乡,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和开发,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拉动相关消费。
第四节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文化建设。同时加强文化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对文化工作的思想政治领导。
二、加大财政支持
强化区委、区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占全市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确保文化建设的必需经费。
三、完善政策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监管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形成一系列长效机制以保障文化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执行国家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有明确限制外,赋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保障经营性文化事业投资人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征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用地,减免公益性、非营利性文化事业项目城建配套费和征地管理费。
四、抓好人才建设
不拘一格地选拔、引进、培养文艺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制定引进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结构合理的文化工作骨干队伍,为我区文化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加强对现有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辅导,采取外出培训、学习等形式,切实提高全区文化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建立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服务指标评估体系和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强化政府对全区文化工作的行政考核力度,在乡镇政府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文化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督促其履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职责,从制度上努力实现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我区文化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 专栏(文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第一节 重大工程
一、苴却砚集中加工区
(一)背景介绍
该加工区集产、研、开发于一体,主要注重开发以苴却石为原料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训相关技术,传承苴却砚传统文化,是苴却砚产业发展的创意动力发源地以及人力资源储备所。
(二)具体内容
项目总投资1.5亿,占地100亩,包括办公区域、研发中心、制作中心。
(三)目标效果
该项目作为苴却文化和苴却产品的集中研究和加工区,集加工、销售、宣传为一体,整体、系统地展现了苴却产品的工艺和内涵。
二、苴却砚文化街区
(一)背景介绍
该项目是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特色、市场开拓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苴却砚文化艺术长廊(河道景观)、中国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文化广场、湿地公园、水景商业步行街、休闲会所等为支点,集文化、旅游、人居、商业为一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品位高品质苴却文化艺术城。
(二)具体内容
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50251㎡,由中国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酒店、19栋独栋商业楼组成。
(三)目标效果
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大约3000人就业,还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对推动仁和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建设工程
(一)背景介绍
仁和文化馆建于1982年,位于仁和大桥侧邮电局旁,馆舍建筑面积1810㎡,由区文化馆、区移民安置办和区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共用,其中一、二、三、五楼属区文化馆,现有的设备设施老化、陈旧。区文化馆还挂区文管所、区图书馆牌子,但是没有文物陈列室,所有出土文物现保管于市文管所。区图书馆和大河中学科技图书馆共用场所、共享资源,但由于在学校内,对外开放受到局限很大,群众反映强烈。
作为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文化馆、文物管理所、图书馆因办公场地面积不足、设备设施老化、无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原因,已不适应当前文化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其次由于工作需求,区政府将区文化馆办公大楼整体划拨给区残联作为残疾人服务中心,目前区文化馆没有办公场所,临时租赁新视窗体育运动中心三楼部分场所进行办公,因此需要重新规建文化馆(图书馆)。
(二)具体内容
建设规模:规划建设的仁和区文化艺术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预计资金3500万。
1、文化馆建设按中等城市规模建设中型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服务人口20—50万。内设群众活动区,用于演艺活动、游艺健身、交流展示、辅导培训;业务区,用于研究整理、专业工作;管理区,用于行政管理、会议接待;以及后勤保障区。
2、图书馆建设按中等城市规模建设中型馆,建筑面积3000-4000平方米,服务人口30—50万。内设: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管理区、技术设备区。
3、文化活动广场2000平米,用于开展户外活动和休闲场所。
4、建设期限:实施规划力争在五年内基本完成。
(三)目标效果
规划建设后的仁和区文化艺术中心,集文化、展览、演艺、娱乐、图书馆等多功能作用更加集中和凸显。文化馆将更好地发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组织、辅导、创作、培训的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指导基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利用图书馆服务阵地不断延伸服务,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
第二节 重点项目
一、仁和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建设项目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各种媒体各自为阵的局面。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媒体齐动的宣传新格局,规划建设仁和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该项目预计投资1300万。
(二)具体内容
1、电视台改造升级项目
(1)采访设备更新
在优选行业内当前最新产品的情况下,计划购买1台肩扛摄像机和10台手持摄像机,配备一套摇臂和一辆采访车辆。其中,肩扛机同时用于大型专题、纪录片拍摄和演播室室内拍摄,摇臂和车辆用于仁和区重大专题、活动、外采拍摄使用。
(2)演播室整体升级改造
主要涉及演播室背景、灯光、防火地板、室内摄像机等设施设备的更换,通过改造,达到背景基本满足室内2-3人的访谈节目固定机位采访需要,图像质量能够全面提升、室内新闻、访谈背景区使用灵活、设施设备5年以上不淘汰,满足区县广播电视台设施设备基本达标要求。
(3)全台网非编系统建设
进行正版、标准全台网非编系统改建,通过一体化全台网非编系统的建设,提高节目质量、统一素材管理,达到与省市电视台节目素材通用的标准。完美解决目前电视台素材资料存储散乱、丢失严重的现象,避免因盗版引起的版权纠纷,达到高、标清兼容一体化编辑的效果和县区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全面达标要求,加强内网安全并杜绝因网络攻击和病毒攻击造成的安全隐患。新的系统改造后,将和前期采访设备建设配套的高清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并确保3-5年内不淘汰。
(4)硬盘播出系统
按区县电视台标准建立主、备服务器播出方案,进行数字化播出改造,以提高播出安全和播出质量。改造后,仁和电视台节目播出质量将达到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化标清质量标准,节目播出质量能得到根本性改变,达到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化质量,做到整体配套,播出安全、全网融合、节目管理得到根本改善,并能保证5年内不淘汰和达到区县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全面达标要求。
(5)媒资管理系统
按照区县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管理要求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媒资管理系统,可确保仁和电视台音像视频资料完整保存,为仁和区以后查询利用历史资料提供保障,系统设计能确保5年内素材存储能力,后期可通过扩展存储服务器增加存储量。
2、仁和广播电台恢复项目
恢复和重建仁和广播电台无线调频广播基站、编播系统,恢复仁和广播电台节目播出。通过电台无线广播与村村通广播网的配合,让仁和区城区、乡镇、偏远农村都能收听到广播节目,做到各类信息及时传达、应急广播全区覆盖,实现县区广播设施设备全面达标。
(三)目标效果
以仁和广播电视台为主,对仁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恢复重建和升级改造,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基于传统有线电视网和移动互联网,整合仁和新闻、攀枝花手机台仁和版块,组建仁和广电新闻中心,呈现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人群广泛、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
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建设
(一)背景介绍
一是目前国家基层建设只涉及到村一级,村民、居民小组还未纳入规划建设中,随着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的增加,目前的文化活动广场已不能满足当前群众的需求。二是城市人口密集区配套设施不足,造成居民娱乐无场地、活动无阵地,群众愿望迫切。
(二)具体内容
(1)对条件成熟的村民聚居点适当的补充完善和增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在2016年完成规划设计立项,每年建设完成5-10个文化活动广场。
广场上有休闲石凳石桌可供村民打牌、下棋等,同时仁和自创本土舞蹈、歌曲专辑供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相关单位也可以对广场建设配备一些运动设备(如健身器材、篮球架等)。活动广场还可以作为平时会议召开点、活动比赛场地等,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2)城市人口密集区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配套。重点打造五十一片区、四十九片区、仁和莲花村片区等区域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三)目标效果
文化活动广场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丰富基层群众的饭后休闲娱乐活动。
三、攀枝花市仁和区基层站点(社区)特色队伍打造项目
(一)背景介绍
目前,仁和区拥有舞蹈队、乐队、太极拳(剑)队、腰鼓队、健身操(球)队等群众性文艺队伍和文体团体50支,其中城市街道社区群文队伍30支,乡镇农村群文队伍20只,群众演员800余人。城市街道社区群文队伍主要擅长广场群众舞蹈类,包括:排舞、健身操、花式腰鼓、云南花灯等,彰显了当代仁和人健康、活力,有激情的生活态度。乡镇农村群文队伍主要擅长民族打跳以及具有各个乡镇的特色文化表演形式,在仁和区各种大中型文艺主题晚会上表演了各种代表仁和风味的群文节目,深得群众喜爱。但是部分文艺队伍没有得到有效的扶持,队伍发展比较艰难。
(二)具体内容
1、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每一个基层社区、村文化站点添置相关的文化设备设施,为社区群众开辟更多、更好的场所,组建更多特色队伍,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2、设立街道社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这样才能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逐步解决开展活动时所需的服装和道具等问题。
3、加大对特色文艺队伍的资金投入。通过投入资金购置乐器、服装、道具,增强特色队伍的硬件实力。
4、建立发展平台。邀请专业老师对队伍进行指导、培训。增强宣传,为特色队伍提供表演平台,不断提高队伍的表演能力,提升整个队伍的水平。
(三)目标效果
1、提升我区整体群众文化水平。通过大力扶持,我区的群众文化水平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更高水平的,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文艺队伍,使我区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百花齐放”。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扶持,像谈经古乐队、羊皮鼓舞、板凳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队伍,能不断壮大队伍,提高水平和知名度,有效传承特色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
3、更好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区三级文化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体系,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社区文体活动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切实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发挥文化活动阵地在社区基层政权组织巩固以及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的有效作用,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营盘山得胜营遗址修缮
(一)背景介绍
啊喇乡营盘山得胜营遗址所在地营盘山海拔2500米,垂直高度900米,三面悬崖,一面缓坡,易守难攻,为清军镇压云南杜文秀起义的屯兵营地,人称“得胜营”。面积达3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沿山脊有不规则石片砌成的营埂,寨墙花岗石砌成,墙高3米,宽3米,长约470米,自西向东呈扇形摆布,南端有石砌堡垒,顶已塌,壁上射击瞭望孔及出入通道均清晰可辨,似为战时指挥之所。往北每约100米长就有一向外凸的哨垛,共5个,设有观察孔和垛口。营寨坐北朝南,抵御南面来敌,墙内有3米宽的壕沟,并依山就势呈鱼鳞状建造有400——500个半地穴式营房。营寨有东西两个寨门,距西设有2米宽,1.5米深的壕沟。崖下有草坪10余亩,为练兵场所,称“操枪坪子”。南坡下100米处有一古墓,已破坏,残碑石刻有“大清同治义勇军总戎”8字,当为替清军效命的地方武装头目葬身之地。附近的三角架山有“先锋营”,啊喇乡有“万宝营”,云南立溪有“龙潭营”,遥相呼应,古战场形势俨然。
2012年被列为攀枝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垛口已经有数个垮塌缺口,加之近几年遭到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和自然因素影响,古城墙已经逐步破损、垮塌、消失,古战场遗址消失俨然将是我区文物的一大损失,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啊喇乡的整个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品牌推出,因此特别需要加大对它的原址保护修缮。
(二)具体内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政府筹集资金对啊喇乡营盘山得胜营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
(三)目标效果
将文物的历史价值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将文物景点与自然旅游线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价值,既保护修缮了文物,传了历史文化,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