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 卫生事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为充分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合理配置全区卫生资源,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根据《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及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卫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经受了“8·30”地震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抗震救灾和灾后防疫任务;成功处置建市以来本土首例狂犬病疫情,有效控制了甲型流感及其它传染病的入侵;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推广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切实保障全区妇女儿童生命健康;大力实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五年来,全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妇幼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2010年荣获全市县区综合评比第一名;爱国卫生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2010年被评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各项卫生工作的扎实推进助推了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过去的五年,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壮大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对我区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实施了新建和改造,共完成投资3070.25万元,新建面积达12180平方米,改造2400平方米,维修加固286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计划投资达1.56个亿的区人民医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十一五”末,固定资产总值达4487万元,较“十五”末增长123%;房屋建筑面积达51812平方米,较“十五”末增长56.7%;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累计达719.7万元,较“十五” 末增长3倍多。二是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共完成区、乡、村三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000余人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376人,较“十五”末增长23%,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约1.51人。其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46人、副高级职称者12人、中级职称84人、初级职称198人。人才梯队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过去的五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91个。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站81个。建立了以区级医疗单位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区公办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达15482.16万元,在“十五”期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门诊量达1353169人次,较“十五”期间增长31%;住院人次达83250人次,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了5.39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三)过去的五年,新农合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顺利启动并全面实施,掀开了仁和区卫生惠民工程新篇章。我区自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参合率从2007年的92.28%提高至2010年的94.46%,人均筹资标准也从2007年的50元提高至2010年的140元,乡、镇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从2007年的45%提高至2010年的75%,区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从2007年的35%提高至2010年的65%,住院封顶线由2007年的5000元提高至2010年的36000元,参合农民受益率逐年提高,补偿信息平台逐步健全,实现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即算结报,进一步方便了参合群众。同时,逐年扩大诊疗报销范围,目前,已将CT、核磁共振等检查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另有17种重症、慢性病纳入了门诊补偿报销范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随着筹资标准不断递增,补偿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 诊疗项目报销范围的不断扩大,参合农民无论从就诊补偿人次还是次均住院补偿费用看,都得到了更多的补偿和更大的实惠,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医负担,有效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提高了农村群众抵御重大疾病的能力,基本扭转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落后状况。
(四)过去的五年,疾病防控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以艾滋病、乙肝、流感、结核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了全球基金会结核病控制项目,全区以乡镇为单位“五苗”接种率达98%以上,流动儿童接种率达95%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合格率达100%。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末,全区总发病率为570.91/十万,较“十五”末下降了28.2%。实现了五年期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特别在“8·30”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取得了大灾过后无大疫的重大胜利,为全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过去的五年,妇幼保健工作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通过推广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积极开展增补叶酸、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免费筛查农村妇女乳腺癌项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十一五”末,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7.5%,较“十五”末增长6.5%,2009、2010连续2年无孕产妇死亡;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95%,较“十五”末增长14.95%,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7.73‰以下,较“十五”末下降13.3%,连续五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2008、2009连续2年妇幼三网监测工作荣获全省三等奖,切实保障了全区妇女儿童的生命健康。
(六)过去的五年,卫生监督执法网络进一步健全
过去的五年,通过对餐饮及“五小”行业的改造升级,强化监督执法,严把许可审查关,使全区餐饮及“五小”行业面貌焕然一新,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卫生监督频率从“十五”期间的2次/年/户提高至现在的4次/年/户以上,监督覆盖率达100%;重点开展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大力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建档率达100%;五年来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900余户次,“五病”调离从业人员70余人;监督检查学校810余所次,对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监督覆盖率达100%,辖区内学校未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执行医疗执业准入制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不断强化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医疗废物规范处理率达100%,医疗秩序不断改善。
(七)过去的五年,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区爱国卫生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创卫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其综合协调、指导、检查等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新创建的卫生单位不断涌现。五年来,全区共创建各级卫生单位241个,累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400余个,完成改厕500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28%,改水受益人口78276人,农村卫生饮用水普及率58%,自来水累计受益人口38247人,带动了城乡整体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争取,按政策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编制和人员,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较前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已远远超过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和学科带头人缺乏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卫生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等有效措施,全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福田镇卫生院、卫生监督所等少数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危房,业务开展严重受限。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系统、供电系统、环境美化等辅助配套工程亟待完善。
(三)卫生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虽然全区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度增长,但整体卫生服务能力较市级和周边发达区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医疗机构主要承担辖区内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疑难杂症和大型辅助检查设备主要依赖于上级医疗机构;具有特色的医疗机构没有形成,区级中医医疗机构空缺。
三、“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为基础,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支持辖区内市级人民医院发展;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健康。
(二)规划目标
以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为主线,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建立起既能保障全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又能与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经济、公平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服务指标达到市内区(县)领先水平。具体指标:全区总床位达到 840 张,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4.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8张;每千人口医师数3.1人;每千人口护士数3.5人;综合医院1所(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1所(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院1所;民营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所;乡镇卫生院11所;村卫生站81个;门诊部10个;个体诊所85个。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人才队伍建设做为“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进来、派出去”等多种方式提高卫生队伍的总体水平。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中级以上职称和技术能力强的卫生人员,首先保证区人民医院,同时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中心卫生院。不断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夯实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人才基础。
2、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区医疗机构按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行标准化建设,区人民医院作为龙头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不断培养和引进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5年内将其打造成一所人员素质高、医疗技术水平强、设备先进齐全、拥有4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枢纽级,全区共设置11所乡镇卫生院,侧重发展4个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能按照省、市要求向老百姓提供完善的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业务方面与龙头医院纵向合作,具备开展下腹部手术及慢性病规范治疗的能力,其余卫生院侧重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提供规范化公共卫生服务和特色治疗为主,充分遵循现代伦理医学的发展方向。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级,原则按照每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标准化卫生站,主要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努力实现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区对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新建、改造或维修加固,但由于各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条件不一样,还有部分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亟待建设。同时,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污水处理系统、供电系统、环境美化等辅助配套工程。此外,乡镇卫生院的职工住房一直未纳入建设范畴,卫生人员住房困难问题成为了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争取在5年内,为各乡镇卫生院建设一批职工周转房,改善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卫生专业技术队伍。
4、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
在稳步提高参合率的基础上,按省、市要求落实筹资标准、补助标准和支付限额。着力加强新农合管理中心内涵建设,注重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效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简、便、实效”的报账程序,优化服务流程,让百姓“自愿参合、满意参合”,切实维护广大参合群众的合法权益。
5、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机构100%配备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也要按省、市要求配备使用规定比例的基本药物,药品必须通过省药品监督管理平台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同时,为切实加强基本药品采购的规范管理,区卫生局与区财政局共同建立区级药款货款统一支付平台,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稳妥推进。
6、不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要在已实施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按国家要求进一步扩大范围、提升质量、规范化管理。积极构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疾病预防、母婴保健、健康教育集一体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乡、村卫生资源电子信息共享,让百姓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整体提升区域卫生服务能力。
7、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
认真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加大对中医事业的长期投入,逐步健全中医综合服务功能,使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十二五”期间,要整合现有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增设区中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中心卫生院设立中医科,规范化开展中医理疗、康复及其他适宜技术,鼓励中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率先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简、便、廉、验的优势,全面提高城乡中医服务水平。
8、努力控制重点传染病发病率
针对我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的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在管理病人和预防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提高百姓自我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二是要强化措施,对病人进行系统管理,控制好传染源;三是要创新方式,对易感人群进行及早干预,从而有效的降低发病率。
9、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食品安全工作方面,按照新的职能划分,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紧紧围绕“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这一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信息体系等五大体系,确保全区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同时,继续加强医疗市场监管,严格医疗执业准入制度,深入打击非法行医。
10、继续加强爱国卫生工作
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加大卫生乡镇创建力度,建立和完善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法制保障、群众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11、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卫生行业文化,塑造卫生行业新形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抓好卫生系统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医疗卫生单位文化建设,创新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文明医院、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