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攀枝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攀枝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政策解读

来源: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2-12-05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攀枝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攀枝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已经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并正式印发实施。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二、编制背景

攀枝花市地层岩性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防范应对形势复杂严峻。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然资源厅的关心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全市累计筹措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8亿余元,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71处,排危除险47处,实施避险搬迁546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63处,减少受威胁人员1.2万余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攀枝花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衔接《攀枝花市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编制了《攀枝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攀枝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明确全市未来五年及中、长期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攀枝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风险预警管控、重点城镇整治、治理与避险搬迁、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提升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

1.综合防治体系运转更加高效。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不断深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日益健全,防治项目和资金管理更加高效,行业监管和市场参与制度更加完善,科技支撑引领更加显著,地质灾害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风险防范和监测预警更加精细。实现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完成5个县(区)1:50000和市级1:10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实施5个县(区)域斜坡风险详查、1:10000重点乡(镇)精细化调查项目,分年度开展全市隐患遥感识别分析。

3.隐患威胁和灾害风险明显降低。完成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威胁县城、乡(镇)及其他人口聚居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有效控制,实现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可控、威胁30人以下的险情紧迫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能搬尽搬”。实现全市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27处以上,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600人以上。

4.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实现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单位深度融合,地质灾害防治产学研用机制更加完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二)攀枝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

到2035年,全面完成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风险预警管控、重点城镇整治、治理与避险搬迁、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提升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高质量、高水平建成平安攀枝花。

1、近期目标。全面完成5个县(区)1:50000和市级1:10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实现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实施5个县(区)域斜坡风险详查、1:10000重点乡(镇)精细化调查项目,完成年度隐患遥感识别监测任务,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双控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实现威胁县城、乡(镇)及其他人口聚居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有效控制,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基本可控、威胁30人以下的险情紧迫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能搬尽搬”。实现全市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27处以上,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600人以上。

实现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单位深度融合,地质灾害防治产学研用机制更加完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

2、中期目标。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调查评价工作,逐步摸清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孕灾因子,实施5个县(区)域斜坡风险详查、1:10000重点乡(镇)精细化调查项目,试点1:2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示范区(点)建设,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双控体系,持续开展年度隐患遥感识别监测任务,畅通隐患监测与网格管理的交流渠道。

积极推进避险搬迁、治理工程和后期管理和维护,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清零,消除隐患点不少于104处,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5000人左右。

加强与专业技术单位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划片区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3、远期目标。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完成5个全市重点乡(镇)和聚居区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实现县(区)级和高风险乡(镇)级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全覆盖。逐步铺开1:2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健全地质灾害风险双控体系,为地质灾害网格化精准管理提供基础,建成覆盖全市中、高风险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双控网络体系,利用相对成熟的理论和高新技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实时传输与发布。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著降低。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四、主要内容

(一)攀枝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共包括六章。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阐述了全市地质灾害现状,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四五”期间面临新构造运动频发、气候变化异常、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加剧等严峻形势,防灾任务依然繁重。

第二章总体要求。明确了“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即到2025年,全面完成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风险预警管控、重点城镇整治、治理与避险搬迁、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提升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得到保障,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减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攀枝花提供更加有力地质安全保障。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是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根据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县(区)1:50000、市级1:100000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级。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面积约338.24km2,占总面积的4.56%;中易发区面积约3478.38km2,占总面积46.92%;低易发区面积3597.38km2占总面积的48.52%。二是地质灾害危险分区。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基础上,叠加量化后的降雨因子图层,将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三级。其中,高危险区以点状散布于三区两县,面积约386.80km2,占总面积的5.22%;中危险区面积约3177.05km2,占总面积的42.85%;低危险区面积约3850.15km2,占总面积的51.93%。三是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特征,将全市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级。其中,高风险区面积约14.47km2,占总面积的0.20%;中风险区面积约2419.14km2,占总面积的32.63%;低风险区面积约4980.39km2,占总面积的67.18%。四是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危险分区基础上,结合市级1:100000风险分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13个防治亚区,其中包括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3个重点防治亚区,面积约615.78km2,占总面积的8.31%;5个次重点防治亚区,面积约1935.06km2占总面积的26.01%;其他5个一般防治亚区,面积1935.06km2占总面积的65.68%。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一是隐患识别和风险调查评价。部署了1:50000县(区)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0市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项目,地质灾害斜坡风险详查和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四个子项目。二是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部署了中、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年度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突出隐患点分级分类管理三个子项目三是监测预警体系。部署了群测群防专职监测,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三个子项目。四是全域综合治理。部署了350户避险搬迁,不少于51处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不低于20处工程后期维护和“工程治理+”四个子项目五是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部署了专业支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装备和物资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基层动员能力建设五个子项目。六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部署了地质灾害智慧防灾云系统应用,地质灾害高分遥感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和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隐患LiDAR判识应用四个子项目。

第五章工作经费概算、筹措与效益分析。测算了“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概算、筹措和效益分析。参考攀枝花市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取费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按2021年静态物价水平概算,规划期内实施总经费约为23979万元。同时,提出了九项经费筹措要求,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效益。

六章保障措施提出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监督评估和宣传引导五个方面建立保障措施体系,保障项目有效、有力、有序推进。

(二)攀枝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

共包括六章。

第一章地质灾害背景及现状。介绍了全市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攀枝花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立体、降雨高度集中,水系发达,地层岩性多样,构造断裂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人类活动剧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基础,防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思想、原则和目标。明确了2021至2035年的目标:到2035年,全面完成规划期内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任务,高质量、高水平建成平安攀枝花。

第三章地质灾害分区。与“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一致。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近、中、远期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任务。其中近期规划任务与“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一致。一是隐患识别和风险调查评价中期,全覆盖完成县(区)域地质灾害斜坡风险详查项目,试点10处高风险区1:2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项目。远期,部署覆盖全市的县(区)级和高风险乡(镇)级地质灾害斜坡风险详查项目和13处1:2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项目二是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双控中期扩大风险管控区域,部署了100处网格化管理区,并按隐患与风险双控体系调整排查和分级分类管理两个子项目的工作重心。远期,完成地质灾害隐患与风险双控全覆盖,制定《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制度》,形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网格、风险区的一体化动态管理体系。三是监测预警体系。在2021年至2035年统一部署了群测群防专职监测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三个子项目全域综合治理。中期,通过统计“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治理情况,测算部署了100处地质灾害新增隐患点治理工程,500户地质灾害新增隐患点避险搬迁以及不低于20处工程后期维护。远期,部署了50处地质灾害新增隐患点治理工程,300户地质灾害新增隐患点避险搬迁,开展不低于20处工程后期维护。五是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在2021年至2035年统一部署了专业支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装备和物资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基层动员能力建设五个子项目。六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在2021年至2035年统一部署了地质灾害智慧防灾云系统应用地质灾害高分遥感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隐患LiDAR判识应用个子项目。

第五章工作经费概算、筹措与效益分析。测算了规划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参考攀枝花市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取费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按2021年静态物价水平概算,规划期内实施总经费约为68289万元,其中近期实施经费约23979万元,中期实施经费约26765万元,远期实施经费约17545万元。同时提出了九项经费筹措要求,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效益。

第六章保障措施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监督评估、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六个方面建立保障措施体系,保障项目有效、有力、有序推进。

审核: 刁昱翔   责任编辑: 杨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