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做亮特色优势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 张正红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3-05-2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编者按

  5月2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刊发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张正红的署名文章《攀枝花:做亮特色优势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本报现予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产业兴”作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重要任务。攀枝花市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构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端牢做亮特色优势产业“三个饭碗”

  攀枝花立足钒钛、阳光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端牢做亮特色优势产业“三个饭碗”,加快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到2025年,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其中先进钒钛钢铁材料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力争将分别达到1000亿元、700亿元、500亿元以上。端好“铁饭碗”。把住钢铁产业“基本盘”,推动钒钛磁铁矿集约化利用,加快红格南矿区高水平开发;做优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巩固提升高速重轨钢等“拳头”产品优势,推动合金钢、薄带(板)等产品提质增量,大力发展高性能模具钢、高端结构钢,优化发展高强建筑用钢、高档家电用钢等含钒钛低微合金钢材料。做强“钛钒碗”。提升钒钛等国家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延伸“原矿→近终产品”“钛精矿→终端产品”产业链;巩固确立五氧化二钒、高钒铁等优势产品领跑地位,着力扩大海绵钛、钒氮合金等中端产品生产能力;拓展高端制造领域钒钛合金材料的应用,加快发展钒钛基复合金属、3D打印等钒钛新材料,推动钛制品向“钛生活”“钛健康”拓展,提升钒钛产品附加值。创造“金饭碗”。充分利用“金”色阳光资源,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特色农业、阳光康养特色产业。积极抢占清洁能源“新赛道”,充分发挥水、风、光资源丰富与要素匹配好等优势,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推动“水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体系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发展氢能制储输用、钒钛储能全产业链,加快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培育百亿级锂电池产业,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日照时间长、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等优势,以大食物观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做优“攀粮、攀果、攀菜、攀畜和攀花”特色精品农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打造中国晚熟芒果产业城,建成农业强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冬暖夏凉的优势,大力发展自驾旅游、星空露营、赏花摘果等康养旅游度假新业态,打造高水平体验式“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新场景,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沿岸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和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新型化

  加快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互补性、关联性,突出“链主”引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建强产业生态圈,构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先进钒钛钢铁材料、清洁能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带动绿色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钒钛铸造和高端耐磨材料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现代特色精品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钒钛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加快推进“攀枝花灌区+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探索解决水资源制约、水风光储一体推进的产业化模式。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助推产业迭代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引导企业探索新工艺、应用新技术、升级新产品,推进特色产业新型化。争取建立国家支持、部省联合、省市联动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钒钛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钒钛、氢能、储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钒、钛综合利用率将分别提高到55%、35%以上。

  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能力

  强化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攀枝花国际铁路物流港,统筹推进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和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基础平台,加快钒钛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建好两个省级化工园区,培育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积极争取特色优势产业用能、用地、融资和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延续等支持政策,推广电力直接交易。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推行项目容缺承诺审批,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广“标准地”改革。综合利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供应体系。

审核: 雷雨阳   责任编辑: 陈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