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努力!我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m.happymerchs.com     发布时间:2024-08-22     来源:中国政府网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新华社兰州8月21日电 题:70多年努力!我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新华社记者王鹏、张玉洁

  石窟寺,人类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全人类共同呵护的文化瑰宝。

  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现有石窟寺近6000处。国家文物局最新消息,经过70多年努力,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我国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石窟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山西和甘肃三省,摩崖造像集中分布在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和山西省。

  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当前,石窟寺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旅游需求旺盛等诸多挑战。裂隙渗水、风化残缺、开裂剥落、结构失稳……都是石窟寺可能遇到的典型“病害”。

  8月19日至21日,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讨论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

  历经70余年,中国石窟寺保护从初步的调查阶段到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理念。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卓有成效。

  如何保护好古老的石窟寺,一代代守护者探索出新的“中国智慧”。

  利用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有了新方案。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介绍,新兴的微生物岩土工程是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岩土工程,对提高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基本性能具有显著的作用。

  刘汉龙介绍,通过大量实验,团队验证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对石质文物、土遗址和可移动文物等修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具有兼容性好、强度高、耐候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大足石刻等多处文物的保护,修复效果良好。

  预防性保护监测,应对各种气候变化。

  由于石窟寺在赋存环境、主体构成、建造材料等方面的特殊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会大于其他门类的文化遗产。

  走进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显示在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几百公里内的降雨、洪水、风沙情况,也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

  这套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在窟区范围内投放的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

  这套体系在及时预警潜在风险的同时,为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破解管理、技术等难题。

  拥有200多座石窟的甘肃,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交由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加快破解文物管理、人才、技术方面的瓶颈问题。

  敦煌研究院逐步总结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崖体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文物数字化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敦煌研究院管辖的六处石窟寺的日常保护管理,当地石窟保护研究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看来,石窟寺遗址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必须强调石窟寺及其相关遗址的历史、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让公众感受到石窟寺的空间魅力,及其所包含的独特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

  如今,通过数字化等各种科技手段,更多石窟寺“活”起来,也诠释着我国对文化和历史的呵护与守望。

审核: 丁傑   责任编辑: 伍家秀